书评酱
好看的文学小说书评分享

第2章

档案馆的惊魂一幕,如同一根冰冷的探针,刺破了林清棠对“平凡日常”的最后幻想。那个被刻意掩埋的“基石”项目,那套古老而高效的反追溯警报系统,都在无声地宣告着这个世界表象之下的暗流汹涌。

但她很清楚,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林未然的警告言犹在耳,深空那难以理解的低语仍间歇性地在她意识边缘徘徊。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步调,小心翼翼地变强,同时,竭力维持住一个普通大四女生的外壳。

大四的课业压力骤减,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实习与个人规划。她婉拒了几家公司的实习邀请——拥有A.R.I.S的辅助和日渐增长的“投资收入”,她暂时无需那份履历点缀和微薄的薪水。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母亲笔记的初步破译,以及……尝试触碰和理解那种名为“现实定义节点”的力量。

母亲笔记开篇便提及:“星序之秘,在于心象与现实的映射”,而“节点”,正是构筑这种映射,施展“存在语法”的最基础单元。

一个周六的午后,她独自窝在租住的公寓沙发里,手边放着一杯氤氲着热气的咖啡。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木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交的条纹。

“A.R.I.S,”她闭上眼,集中精神,“调取‘基础节点构筑法’的理论核心,并以我能理解的方式进行阐释。”

【指令确认。加载‘基础节点构筑法(理论)’模块……】

【信息转换中……】

【核心概念:现实定义节点 (Reality Definition Node – RDN)】

【定义:意识与现实结构产生稳定交互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用户编织‘存在语法’的基础词汇。】

【构筑原理:以高度精炼的‘意念’为种子,包裹特定的‘意图信息’与‘能量构型’,于现实的底层基质中锚定一个微型的、可控的‘定义领域’。】

【形象化阐释:如同在无边无际的数据海洋(基准现实)中,创造并维持一个由你设定内部参数的独立变量(节点)。】

这比喻让林清棠直观地理解了节点的作用,也意识到了其潜在的脆弱。

“那么,构筑一个最简单节点的具体步骤是什么?”她追问。

【推荐初始练习模型:构筑‘静谧节点’。】

【节点效果:在极小的物理范围内(例如:书桌表面),轻微优化声波传递效率与光线散射模式,营造有助于精神集中的宁静微环境。】

【标准构筑流程:】

【1. 意念聚焦:将‘宁静’、‘隔绝干扰’的核心概念高度纯化。】

【2. 语义封装:将纯化后的概念与具体目标范围(如‘此木制桌面区域’)进行意识绑定。】

【3. 能量构型勾勒:于深层意识中观想并稳定维持对应的基础‘存在语法’结构(系统将提供标准构型模板辅助引导)。】

【4. 现实锚定:将构筑完成的精神造物‘推送’并融合至目标位置,完成临时定义覆盖。】

听起来……像是将冥想、编程和某种手工艺结合在了一起。

她决定尝试。目光落在面前那张简洁的书桌上。

深吸一口气,她努力摒除杂念,将全部精神集中在“宁静”这一抽象感觉上。同时,在心底清晰默念:“以此桌面为界,定义一方静谧。”

视界中,A.R.I.S开始进行引导。一个极其复杂、由无数细微光点与流动线条构成的、不断进行着微观调整的淡蓝色三维结构图,浮现在她的意识视野中——这正是“静谧节点”的标准能量构型模板。

她尝试用自己的“意念”去跟随、去复刻这个复杂结构。这远比想象中困难!那构型精细得超乎想象,她的意识稍一分散,正在勾勒的能量线条就会立刻扭曲、溃散。精神力的消耗也异常迅速,不过三五分钟,一阵轻微的眩晕感便袭上心头。

太难了!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在挫败感滋生,几乎要放弃的瞬间,她脑海中忽然闪过母亲笔记里的另一句话:“勿拘于形,而重于意。” 她何必执着于完美复刻那冰冷的蓝图?她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并“构建”属于她的宁静?

她不再强行记忆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模板,而是彻底放松下来,闭上眼,回溯记忆深处最宁静的时刻——夏日午后躺在凉爽的竹席上,耳边是窗外单调却催眠的蝉鸣,那种时间仿佛停滞、心神归于沉静的安然。

她将这种感觉从记忆里提取、纯化,想象它是一团柔和、温凉的浅蓝色光晕。然后,她“引导”着这团光晕,缓缓笼罩住面前的书桌,看着它自然而然地舒展开来,形成一个简单却稳固的、如同倒扣琉璃碗般的无形薄膜,温柔地将桌面区域与外界隔开。

没有复杂的能量纹路,只有一种纯粹“感觉”的具象化表达。

就在这个由心象构筑的简单结构稳定下来的刹那——

【检测到用户自主构筑‘现实定义节点(简化变体)’!】

【节点类型:静谧(用户自定义心象模型)。】

【影响范围:0.8平方米(书桌区域)。】

【效果:环境噪音感知强度降低约12%,环境光散射模式优化,主观专注力提升效果(预估)7%。】

【稳定性:中等(依赖用户精神力持续锚定)。】

【现实偏移率:+0.00008% (处于自然波动范围内)。】

成功了?!

林清棠惊讶地睁开眼。房间里并无任何物理层面的改变,但一种微妙的差异感确实笼罩了书桌区域。窗外街道隐约的车流声、隔壁公寓的电视背景音,仿佛被一层极薄的滤网过滤,变得遥远而不再具有侵入性。桌面上阳光投下的光斑,似乎也显得更加柔和与恒定。

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涌遍全身!这不是依赖A.R.I.S直接执行指令,这是她凭借自己的领悟与力量,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主动“编译”了现实!尽管效果微弱,范围狭小,但其意义非同寻常!

她兴奋地维持着这个简易节点,感受着精神力如细沙般缓慢而稳定地流逝。这就像一种针对“意念”本身的锻炼,需要持之以恒。

约莫十分钟后,感到精神有些疲惫,她心念一动,那层无形的薄膜悄然消散,周围的环境声与光线瞬间恢复了原状。

【用户自主构筑节点已解除。】

【精神力消耗评估:轻度。自然恢复时间:约25分钟。】

【‘基础节点构筑法’理解度+0.5%。】

她靠在沙发背上,微微喘息,嘴角却难以抑制地扬起。她似乎……真的摸到了一点门径。

接下来的几天,她一有空便练习构筑这个“静谧节点”。从最初艰难维持几分钟,到后来可以轻松支撑半小时以上,影响范围也略微扩展至书桌及周边椅区。她甚至开始尝试微调节点的“参数”,比如将“静谧”的侧重点偏向“安抚助眠”,用在卧室的床铺区域,效果竟也相当不错。

这种对自身能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掌控感,远比直接借助A.R.I.S“作弊”来得更为踏实和令人欣喜。

当然,她并未完全脱离“世俗”。投资仍在继续,凭借A.R.I.S的精准分析,以及节点练习带来的、对“趋势”和“概率”似乎更敏锐的直觉,她的资产持续稳健增长。她依然与苏小悠及其他同学保持着正常的社交,参与聚餐,闲聊八卦,讨论着毕业后的种种可能。

一切仿佛都回到了正轨,平静无波。

直到那个下午,她如同往常一样,在图书馆靠窗的安静角落里练习构筑“静谧节点”,准备复习一门选修课程。

就在节点成功构筑,那片小小的区域被恬静笼罩,她的感知因专注而变得格外敏锐时,她无意识地一抬头,视线掠过图书馆巨大的落地窗。

窗外,是城市司空见惯的景象——湛蓝的天空与远处林立的高楼。

然而,就在那一刹那,在“静谧节点”带来的、异常清晰稳定的感知边缘,她眼角的余光似乎捕捉到……极高远的苍穹之上,某一点的光线,发生了极其细微的、非自然的扭曲。

仿佛一颗无形的石子,投入了大气这面无形的湖,荡开了一圈肉眼几乎无法追寻的“涟漪”。

那绝非飞机的尾迹,不是飞鸟的掠影,更不是任何已知的自然光学现象。

那种转瞬即逝的异常波动,带给她的感觉……隐隐类似于A.R.I.S描述过的“现实编辑”痕迹,却更加隐晦,更加……非人。

涟漪一闪而逝,天空瞬间恢复了亘古不变的平静。

林清棠猛地撤掉了维持的“静谧节点”,心脏在胸腔里失控般地狂跳起来。

那是什么?

是TSB的隐形监测单位?是“虚灵织网者”跨越维度的痕迹?还是……某种她尚且无法理解的、游弋于现实边缘的未知存在?

难道是因为她刚刚对现实进行了微弱的编辑与感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才得以偶然窥见那更深层水面上荡开的、属于其他“石子”的涟漪?

她僵坐在原位,久久无法从这意外的发现中平复心绪。

原来,并不仅仅只有她在尝试“编译”现实。这片天空,这座城市,或许整个看似稳固的世界,都时刻处于某种……更为宏大、更为莫测的“编译”进程之中。

而她刚刚学会吹奏的那个微不足道的“音符”,竟让她得以窥见,那宏大乐章进行时,一丝偶然泄露的不谐音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