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酱
好看的文学小说书评分享

第4章

杨秀珍把”红灯”牌收音机的票证在手心里攥出了汗。百货公司五金柜台前,队伍已经排到了大门口。她踮起脚张望,前面少说还有三十多号人。七月的阳光透过玻璃天窗直射下来,照得她额头上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同志,今天还能排上吗?”杨秀珍问前面穿劳动布工装的中年男人。

男人摇摇头:”听说这批只到了二十台,我天没亮就来排队了。”他压低声音,”不过三楼办公室的刘主任手里有预留的,就是得…”

杨秀珍会意地点点头,摸了摸布兜里用红纸包好的两包大前门。这是儿子建华从钢厂弄来的内部供应烟,比市面上卖的多了金线封口。她想起昨晚和儿子的对话。

“这两包烟值半个月工资,真要拿去送人?”建华皱着眉头,手指在桌面上敲打。

“红英马上高中毕业了,没有工作就得下乡。”杨秀珍把烟包好,”李婶说副局长家闺女要结婚,正缺台收音机当嫁妆。”

收音机柜台的女售货员正在大声吆喝:”凭票购买,一人限一台!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一百二十元外加十五张工业券!”杨秀珍的心猛地一沉。她看了看前面排队的人。队伍最前面,一个穿的确良衬衫的年轻姑娘正喜滋滋地接过售货员递来的收音机,包装盒上”红灯”两个大字红得刺眼。她咬了咬牙,转身往楼梯间走去。

三楼走廊静悄悄的,墙上的标语”抓革命,促生产”已经褪色。杨秀珍在办公室门前停下,整了整洗得发白的蓝布衬衫。门虚掩着,她轻轻敲了敲,里面传来个沙哑的声音:”进来。”

刘主任是个秃顶的中年男人,正端着搪瓷缸喝茶。看见杨秀珍进来,他眼皮都没抬一下:”什么事?”

“刘主任,我是纺织厂的杨秀珍…”杨秀珍把红纸包的香烟放在办公桌角落,”听说您这儿能帮忙留台红灯收音机?”

刘主任的目光在香烟上停留了两秒,突然笑了:”杨婶啊,早说嘛。”他拉开抽屉取出一张提货单,”不过最近货源紧张,得多加三张工业券。”

杨秀珍的手指在衣角绞紧了。”券只有15张,钱我多加20块钱行不?”杨秀珍问到。

刘主任嘬了口茶,茶叶梗在缸子里打转:”行吧”,眼睛看着办公桌。他拉开抽屉,取出个牛皮纸信封,”明天上午来拿,别声张。”

回家的路上,杨秀珍特意绕到搪瓷厂门口。看着学徒车间里给脸盆坯子刮边学徒们,隔着窗户都能看见一些小姑娘的手已经磨出了茧子。她想起红英那双会画画的手——去年学校板报比赛还得了一等奖。要是下乡去,这双手就得握锄头了。

晚饭时,全家围着新买的红灯收音机看了又看。红英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抚过木制外壳上的金色商标,轻声问:”妈,真能听莫斯科广播?”

“能,还能听朝鲜台呢。”建华调试着旋钮,喇叭里传出沙沙的电流声,突然蹦出一段激昂的进行曲。杨秀珍却盯着墙角那包准备送人的白糖——那是她攒了三个月的糖票买的。

夜深人静时,杨秀珍用蓝布包袱皮仔细裹好红灯牌收音机。红英突然从里屋出来,蹲在地上系鞋带:”妈,真要送啊?咱家多久才能有自己的收音机…”

“傻丫头。”杨秀珍把两斤白糖塞进包袱,”这收音机就能让你不下乡。”她突然压低声音,”昨儿李婶说,已经打点好了,东西送了你就能留下了。”

收音机送出去的第三天,红英工作通知就到了。杨秀珍摸着盖有鲜红公章的通知书,发现”罗红英”三个字的墨迹比别人的都浓,像是后添上去的。她想起副局长接过收音机跟500块钱时说的话:”老杨啊,现在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家闺女这个名额…可费了不少劲。”

“妈!我被分到会计办公室了!”红英冲进门,穿着崭新的搪瓷厂工装。

同一时刻,武汉的招待所里,建华正帮张科长擦皮鞋。领导突然开口:”小罗啊,武钢的同志很欣赏你那个’计划外钢材调剂方案’。”他吐了个烟圈,”回厂里就开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