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工资和奖金对于日常开销绰绰有余,但对于林枫规划中的未来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他深知,要实现更大的抱负,除了政治资本,充裕的个人财富同样是重要的底气。
在成功推动了两笔关键的战略投资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风起云涌的国内股市。
时间悄然步入1999年。
林枫利用工作之余,仔细梳理着前世的记忆碎片。
他清晰地记得,就在这一年,一场以网络科技股为龙头的、被称为“5·19行情”的磅礴牛市即将启动,其导火索是政策面对科技创新的定调,而后在狂热资金的推动下,于2001年达到疯狂顶峰后轰然崩塌。
他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并开始筹集资金。
除了动用自己大部分的积蓄,他还以“单位内部福利房认购,机会难得且需要一次性付清部分款项”为由,成功从父母那里争取来了一笔不小的支持。
最终,他凑足了重生以来的“第一桶”启动资金——总计五万元人民币。
这在1999年,无疑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数年的工资。
他的投资策略清晰而克制,不追求概念最花哨的,而是凭借记忆,筛选出在此轮行情中涨幅最惊人、且具有一定基本面支撑(或重组预期明确)的几只网络科技股作为核心突击部队。
他反复回忆并核对了这些股票的代码、名称,以及它们在前世行情中启动的大致顺序和涨幅。
例如,他重点锁定了“海虹控股”、“上海梅林”、“综艺股份”等几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概念龙头。
同时,为了平衡风险,他还选择了两只他印象中在此阶段同样会稳步上涨、且有实质业绩支撑的绩优蓝筹股,如“四川长虹”、“深发展A”作为“压舱石”。
五万元本金,按照7:3的比例进行分配。
三万五千元投向精选的网络科技股组合,剩余一万五千元则买入作为防御的蓝筹股。
他判断市场在经历了长期的阴跌后,将在政策催化下于五月中旬爆发。
因此,他选择在行情启动前,市场最为低迷、人气涣散的四月下旬开始分批建仓。
他设定了严格的买入区间,避免追高,耐心地在低位收集筹码。
他预设了初步的止盈目标(例如,对于涨幅预期最高的几只网络股,设定在启动后涨幅达到15-20倍左右时开始考虑减持),并计划在市场情绪极度疯狂、泡沫迹象明显时,严格执行分批撤退的策略,绝不贪恋最后一个铜板。
四月底,燕京交易所的交易大厅里门可罗雀,电子屏幕上满眼绿色,仅有的几个老股民也大多无精打采,空气中弥漫着悲观与麻木。
林枫低调地办理了开户手续,在柜台工作人员略带诧异的眼神中(毕竟此时新开户的散户极少),将五万元资金转入保证金账户。
“小伙子,现在这光景还敢往里冲?水深着呢,套牢了不少老江湖了。”一位在旁边看报的老者放下报纸,好心提醒道,眼神里带着阅历丰富的审视。
林枫报以谦和而稳重的微笑:“谢谢大爷提醒,我就买点放着,学习学习,不着急。”他的平静与周遭的萧条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坐到一台相对僻静的自助交易终端前,深吸一口气,开始操作。
手指在键盘上沉稳地输入早已烂熟于心的股票代码、买入价格和数量。
他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猎手,在猎物最松懈的时候悄然布下陷阱。
买入确认的提示音一次次响起,他的心绪平静无波,如同在执行一项早已规划好的例行程序。
数日内,他按照计划,将资金分批投入,完成了初步的布局。
果然,进入五月,政策暖风开始频吹。
5月19日,股市在长期沉寂后突然放量启动,网络科技股一马当先,如同被点燃的火箭,带领大盘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上涨。
林枫持仓的那几只网络股,几乎天天出现在涨停板上。
交易大厅迅速从门可罗雀变成了人声鼎沸的集市,空气中弥漫着亢奋与金钱的气息。
当林枫再次踏入营业厅时,几乎被狂热的浪潮淹没。
电子屏上满目赤红,股价数字如脱缰野马般跳动。
股民们围聚在一起,面色潮红,挥舞着交割单,大声争论、炫耀、追涨。
“看!我说什么来着!科技股是未来!知识经济!”之前提醒林枫的老者,此刻正激动地拍着大腿,对同伴高谈阔论,俨然一副股神姿态。
“疯了!全都疯了!”赵国庆不知怎么也溜号过来,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涨停板名单咂舌,“枫子,你之前好像提过一嘴关注股市?这波赶上了没?”
林枫看着自己账户里飞速增长的数字,内心涌动着掌控历史的成就感,但表面上依旧云淡风轻:“运气好,之前买了点。”他并没有透露具体数额。
随后的日子里,行情在质疑与惊叹中一路狂飙,持续到2000年。
林枫的账户资产已然膨胀了数十倍。
他严格遵守纪律,当时间步入2000年,网络科技股的市盈率已经高到无法用任何理性模型解释,市场陷入全面癫狂,连街头巷尾的普通人都在热议股票代码时,他知道,撤退的时机正在逼近。
他并没有追求在理论上最高的顶点卖出——那需要运气且风险极高。
在2000年春季,市场虽然依旧火热,但波动开始加剧,一些敏锐的投资者已经开始流露出不安时,林枫行动了。
他再次来到营业厅,此时大厅里依旧喧嚣,“万点不是梦”、“死了都不卖”的口号不绝于耳。
他冷静地通过交易终端,开始分批挂单卖出手中涨幅已达数十倍的网络科技股。
他卖出的速度很均匀,既不急躁,也不拖延,如同程序化执行指令。
“嘿,小伙子,这就卖啦?太早啦!龙头股还要冲呢!看到一千块!”旁边一个中年股民看到他的操作,忍不住喊道,觉得这年轻人太过保守。
就连偶尔关注他操作的赵国庆也替他着急:“枫子,这势头多猛啊!现在卖少赚多少啊!再拿拿,肯定还能涨!”
林枫平静地收起又一笔成交的交割单,语气淡然却坚定:“涨得越高,跌得越狠。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就够了,剩下的风险,留给别人吧。”他成功地克服了人性中固有的贪婪,严格按照计划操作。
到2000年仲夏,他已顺利套现了大部分仓位,将高达百万元级别的丰厚利润安全地转入了银行账户。
他没有选择全部清空,而是依照最初的设想和后续剧情需要,留下了大约价值十万元的仓位——主要是那几只作为“压舱石”的、涨幅相对温和但基本面坚实的蓝筹股,以及极小部分他认为可能还有最后冲刺机会的网络股。
此举既锁定了绝大部分利润,也保留了继续观察市场、参与后续可能机会的“火种”,更重要的是,这部分留存仓位将成为他未来剧情发展的一个伏笔。
这一次成功的资本运作,他的五万元启动资金,已然变成了一个足以让他初步财务自由的数字。
他没有丝毫张扬,甚至对父母也只是说“炒股赚了些钱,把买房和以后做点小生意的本钱都赚出来了”。
走出依旧嘈杂但已暗藏危机的交易大厅,林枫感受着存折上那个沉甸甸数字带来的底气,心境却愈发沉稳。
这一次成功的试水,不仅带来了重生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更验证了他利用信息差在个人层面的强大可行性,以及那份在集体狂热中保持独立思考、恪守纪律的强大心态。
事业与财富,如同他前进的双轮,开始同步加速。
他知道,有了这第一桶金,许多未来计划中需要个人资本推动的事情,就有了启动的钥匙。
而留在股市里的那部分资金,则像一个待命的前哨,静观其变,等待着下一个可能的机会,或者,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与参与。
书评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