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酱
好看的文学小说书评分享

士子风华最新章节阅读李锦行小说在线免费阅读

第7章 刘伯温卧病

杨宪出了知府衙门,带着几个衙役便来到了郊外农田。

此时的扬州百废待兴,田地荒芜,人口稀少。

原本的扬州粮食富庶,经济发达。

如今却是相差甚远。

而扬州恢复最重要的。

首先就是解决百姓人口问题。

扬州历来是最富庶,人口众多的繁华之地。

前朝时期扬州城还有百万以上人口。

想要恢复扬州昔日的盛况,他需要给扬州下一剂猛药。

只有重用典,这才能让扬州城的状况有所改变。

有着恢复生机的契机。

“大家都停一下,知府大人有话要说。”

一个差役上前,叫停了正在田地里劳作的百姓。

杨宪看着眼前一个个面黄肌瘦的百姓,内心闪过一丝不忍。

不过很快就放弃了。

如果能让他做出政绩,回到朝廷,加官晋爵,那也没有什么不忍的了。

想到这,杨宪也不再犹豫,开口道:

“百姓们,本官知道大家辛苦。”

“但是我们不能放弃。

朝廷,对我们扬州城抱着巨大的期待,也时刻关注者我们扬州。”

“扬州城是我们的家乡。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们争取将半数田地复耕。”

“在两年时间里,争取让所有田地复耕。

三年时间,将扬州的粮食产量恢复至前朝时期水平。”

杨宪目光扫过大大小小的官吏,百姓,目光如炬,继续开口说道:

“我相信,只要整个扬州百姓我们上下一心。

共同努力,全力以赴。我们一定可以达成这个目标。”

“本官宣布,从即日起。

整个扬州,所有人一律下田耕种,包括本官在内。”

“所有官员,都下田耕作,作为带头作用。

将官田划分为责任田,分给每个官员。

每个官员必须亲自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耕种。”

“从春耕播种,到粮食收获,必须由本人亲自完成。

倘若秋收时,哪位官员的责任田里面没有粮食,一律按渎职罪论处!”

杨宪看着众人,嘴里不断说着鼓舞人心的话。

定下了扬州城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

说完,他就从旁边衙役手里接过一块木桩,上面写着“知府杨宪责任田”的字样。

官员们看着杨宪以身作则,也开始纷纷行动起来。

将责任田的牌子竖在分发的责任田里。

而杨宪也是将官服脱去,拿上农具,带头下田耕种。

有着杨宪这个知府的带头,整个扬州城的百姓们热情高涨,干得热火朝天 。

扬州城的建设也就此如火如荼的拉开了序幕。

…………

应天府。

皇宫,武英殿内。

朱元璋正坐在龙椅上批着奏折。

朱标则是在旁边学习,并且批阅一些简单的奏章。

“皇上,李善长求见。”

就在这时,一个太监走了进来,弯着腰,拱手说道。

“善长来了,让他进来吧。 ”

“是。”

得到命令,李善长握着一本奏折,走进了武英殿。

“臣,李善长,叩见皇上。”

“免了。”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问道:

“善长,你进宫有什么事吗?”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一手枕在塌上,语气亲切的问道。

“启禀皇上,经过中书省和六部几个日夜修订。

现已经整理出了恢复国力,恢复生产之策。”

“我连忙拿过来给皇上御览。”

李善长一边说着,一边将手里的奏章交给朱元璋。

“哦?给我看看。”

朱元璋接过奏折,兴致勃勃的看了起来。

这是中书省的第一件事,他也存着考教的意味。

看看中书省的是否有能力治理好百废待兴的新朝。

片刻后,朱元璋放下手中奏折。

“善长啊,你们拟订的这个新政条策很不错。

尤其是迁徙屯耕这几项,很有创意,这是谁提出来的?”

朱元璋一边将奏折交给朱标,一边向着李善长问道。

“臣请皇上猜一猜。”

李善长坐在朱元璋对面,笑着说道。

“不是刘伯温就是吕昶。”

李善长听见朱元璋的话,笑着说道。

“皇上怎么就不猜臣呢?”

“你我还不知道,你要是有这主意啊,你早就告诉咱了,断然不是你。”

李善长听见朱元璋的话,也是笑了笑。

“陛下明鉴。”

“不过这既不是刘伯温,也不是吕昶提出来的。

而是胡惟庸。”

“胡惟庸?此人有那么大的本事吗?”

朱元璋看似对于胡惟庸的能力并不了解。

实则只是想以此来试一试胡惟庸和李善长的关系罢了。

“哈哈,陛下,这还不都是让你逼的。”

“哦?为什么这样说?”

朱元璋听李善长这么一说,也是来了兴趣。

“皇上,奉天殿完工后胡惟庸无官无职。”

“于是他就孤独夜读,研究历朝历代的修养农桑之事,三读两读,也就弄出来了这个迁徙屯耕的条款。”

朱元璋听完李善长的话,心里也有了决断。笑着说道:

“看来这胡惟庸是个忠臣啊,受的住委屈,经得住患难。”

就在这时,朱元璋的贴身护卫二虎走了过来。

“皇上,刘伯温求见。”

“人在哪呢?”

“在内庭候着。”

李善长听见这话,开口道。

“皇上,那臣就告退了。”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点了点头。

“嗯,去吧 。”

………

另一边。

秦淮河畔。

留香阁。

留香阁乃是一座茶楼,是应天最出名的茶楼。

也是无数文人士子最喜欢来的地方。

无他,只因为茶楼三楼,每日会有一绝色女子抚琴。

那女子容颜是天下一绝,琴音也是天下一绝。

士子附庸风雅,此处自然就成了文人墨客的常来之地。

品茶作诗,美景、美女相伴。

绝色琴音,自然是盛绝一时。

留香阁三楼。

在茶楼最中央的位置,有一个半米高台。

高台四周布置着粉色薄纱。

里面坐着的,正是茶馆的琴女,被称为天下第一琴。

朦胧的纱网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让无数文人志士趋之若鹜,渴望成为其入幕之宾。

在茶楼临近秦淮河一面。

摆着一张方桌,方桌上煮着一壶清茶。

茶香四溢,亭台水榭,琴音缭绕。

李锦行倒是喝的别有一番滋味。

在离李锦行不远处的一个座位上,正坐着一位锦衣少年。

雍容华贵,气度不凡。

眉宇之间有着一股贵不可言的气质。

一看便不是寻常人家的子弟。

这人正是四皇子朱棣,锦衣卫第一任指挥使。

“真的是李锦行。”

朱棣看着依栏品茶的李锦行,快步走了过去。

“李锦行?”

李锦行听见有人叫自己,转过头,这才发现朱棣的身影。

“四皇子殿下,你怎么在这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难道你李锦行来这里是来喝茶的?”

朱棣看着李锦行,笑着反问道。

李锦行闻言,笑着摇了摇头,也没有否认。

朱棣说的没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什么丢人的。

他来这里,自然也有这个原因。

只不过这种风尘女子,终究不会成为他的妻子。

朱棣这个时候还没有野心,仍旧是个安稳王爷,心思还比较单纯。

所以两人也算是聊的比较愉快,颇为投机。

日落西山,金黄色的夕阳散落在秦淮河面。

秦淮河两旁,华灯初上,歌舞平生。

此时却是来到了秦淮河畔最热闹的时候。

然而就在这时,安正走了过来,在李锦行耳边低语了几句。

李锦行的脸色也瞬间变得凝重,起身和朱棣告辞。

“殿下,锦行还有事处理,今日就先行告辞了。”

说完,李锦行便匆匆离开,向着赵国公府邸驶去。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