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共游云县
“我算是怕了你了,好了,你先回云县,明日我去云县找你。”
“那你明日你早一点来找我。
对了,你这次救了我,又破解了“地狱”奇毒,
皇兄赏赐给你10万两白银,都换成银票了。
本来皇兄要让人来灵秀村宣旨的,但我知道你怕麻烦,所以我就代劳了。”
蓝天很是惊讶,
“什么,10万两?
我从出生到现在都没见过那么多银子。我们大周的皇帝真是大方。”
周亦衡微微一笑,
“这么大的功劳,10万两银子不多的。”
“圆圆,那我先回去了,明日不见不散。”
“伯母,我先回去了,改日再来拜访。”
周亦衡上了马车,马车缓缓出了灵秀村。
看着马车渐行渐远,蓝天才松了口气。
“娘,去我的房间,我和你细说他的事。”
“娘,其实前段时间我得到了一个神奇的机缘,我可以随时进入一个类似仙境的地方,
在那里我学到了非常精妙的功夫和医术,
还有一些其他的知识,因为太过神奇,我怕吓到您,没敢和您说。
我其实前段时间没有去大户人家打工,
而是为了制作药丸,去了边境橙山采药材,
就是在那里,我救了周亦衡,他是皇室之人。”
蓝母闻言差点站不住,
“丫头,让我缓缓。”
“娘,您没事吧,喝点水。”
蓝母喝了点水,突然重重地拍了下自己的大腿,
“完了,周亦衡是皇室之人,但我竟然直呼他的名字,我们不会被治罪吧?”
“娘,没事,我也是直接喊他名字。不过若在外人面前,可就不行了。”
“对了,娘,我现在可富了,我上次卖药丸,卖了一万两银子。
因为我救了周亦衡又破解了奇毒,皇上赏赐我十万两银子。
这是一千两银票,您收好。”
“丫头,娘才刚缓过来又心惊了。”
蓝天顺了顺蓝母的后背,
“娘,把银票收好,咱家重新盖一栋房子,就盖成和村长家一样的。
另外您和爹想买什么尽管买,女儿现在不缺银子。
您用完和我说,我再给您一千两。
以后你和爹就别去种庄稼了,怪辛苦的。”
“丫头,我和你爹节俭惯了,这钱我们一辈子也花不完。
另外庄稼还是要种的,这是我们的根。”
“好,您和爹要是喜欢,就少种点别累着,喜欢什么就买。”
晚饭时间,蓝父,蓝朝阳都回来了,
蓝天把自己的机缘又说了一遍,蓝父差点没缓过来,
蓝朝阳表面镇定,内心实则很震惊。
“哥哥,这是一千两银票,你拿去买笔墨纸砚,剩下的,想买什么尽管买。”
“小妹,不用了,笔墨纸砚上次你给哥哥买了很多,其他的,哥哥在书院用不到。”
“哎呀,我正愁银子花不出去,哥哥就当帮我忙了。”
“小妹,真的不用。”
蓝朝阳不肯收。
蓝天笑道,
“那就100两,这次不许拒绝了。
哥哥努力读书,他日哥哥考上状元,嘿嘿,我的娘家说出去都是有头有脸的。
我这叫投资。”
蓝父蓝母都笑了。
“朝阳,快收下吧,今日你不收,我看你妹妹是不会罢休的。”
蓝朝阳收下银票,目光坚定,
“爹,娘,小妹,这些年你们辛苦了,我一定不负你们所望。”
第二天,蓝天一早便来到了云县,
到了县城,只见周亦衡已在他下榻的客栈外等候。
“圆圆,你来了,我们去吃早饭吧。”
周亦衡和蓝天进入客栈一楼坐下,小二端来了很多早点,
“圆圆,尝尝这个小笼包。”
“圆圆,尝尝这个煎饼。”
…………
周亦衡不停地给蓝天夹早点,不一会,蓝天面前的早点便堆的像小山一样高。
蓝天不知道的是,若是京城的人看到周亦衡给女子夹菜,怕是下巴都惊掉了。
蓝天阻止了周亦衡继续夹菜的动作,
“够了,够了,我虽然是个吃货,但吃不了那么多。”
吃完早点,两人来到了云县郊外的一处湖泊。
微风徐徐,湖光荡漾,两人泛舟湖上。
“圆圆,自从遇到你,我没有一天不在想你,真的,很想,很想。”
“周亦衡,你对京城的那些小姐也是这样肉麻兮兮的吗?”
“冤枉啊,圆圆,我在京城从不靠近任何女子,我说的是真的。”
“我才不信。”
“你若不信,随我去京城玩一趟就知道了。”
“京城在天子脚下,王公贵族又多,
说错一句话,说不定小命就没了,我才不去。”
“圆圆,你放心,有我在,无人敢动你。
还有,皇兄是个惜才的,他很期待见到你。”
“什么,皇上想要见我?
别,我这人怕麻烦,看在我救了你的份上,帮我把这个麻烦化解了吧。”
“圆圆,你放心,我自会和皇兄说的,你只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谢谢你,周亦衡。”
“圆圆,那么客气干什么,咱俩都那么熟了。
不过你要是非要感谢我,就多陪我玩几天可好?”
蓝天心虚地说道,
“周亦衡,你是王爷,不用为了生计发愁,
可我只是一个小老百姓,每天都在想怎么赚银子,
不能什么都不干,整天游山玩水。”
周亦衡笑了笑,
“可我没记错的话,昨天你收到了10万两银票?”
蓝天假咳两声,
“瞧我这记性,之前太穷了,一时间没想起来自己变富了。”
“圆圆,你真可爱!”
到了午饭时间,两人下了船,刚准备坐马车回去,一个暗卫突然出现,
“属下参见主子。主子,京城来了飞鸽传书。”
周亦衡看完飞鸽传书,收起笑意,一脸凝重,
“周亦衡,怎么了,我能帮上忙吗?
对不起,我不该问的,这也许是机密。”
“圆圆,你在我面前不用顾忌任何事。
是西北的事,朝廷的赈灾粮只能解燃眉之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西北常年干旱,农作物不适合生长,百姓经常饿肚子。”
“真是巧了,之前我在一本书上了解到,
有一种叫玉米的粮食适合种植在干旱地区,
而种子我也有,不过种子怎么来的我无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