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酱
好看的文学小说书评分享

第3章

就在穹顶建设与机器人改造同步推进时,艾德带领的 10 人勘探团队,已经深入原火星基地的废墟核心区。

这位来自法国的勘探负责人,头发花白,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手里始终握着一台便携式地质雷达仪 —— 他曾参与过地球南极冰盖勘探,如今又成为火星废墟中的 “寻宝人”。

“我们的任务有两个:找到可回收的设备,以及确认是否有幸存者。” 艾德在出发前的晨会上对队员说,“每个人都要注意安全,废墟里随时可能有结构坍塌。”

勘探团队配备的 5 台 “探路者 – 3” 型无人勘探机器人,是专门为火星环境设计的小型设备。

它们的体型如同中型行李箱,长 0.6 米、宽 0.4 米、高 0.3 米,底部装有 6 个全地形轮,能在废墟的复杂地形中灵活行驶;顶部搭载了三种核心设备:高分辨率摄像头(可拍摄 1080P 彩色图像)、光谱分析仪(能识别金属、塑料等不同材质)、生命信号探测器(可捕捉 100 米范围内的呼吸、心跳信号)。“这些机器人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

艾德的助手、来自日本的田中说,“它们能进入我们无法到达的狭窄空间,比如倒塌的舱体内部。”

勘探工作按照 “网格状推进” 的策略展开:以临时基地为中心,将原基地废墟划分为 10 个 1 平方公里的网格,每天勘探 1 个网格,从外围向核心逐步推进。第一天,团队重点勘探了原基地的机械加工车间,这里曾是火星基地的设备制造中心。

“探路者 – 3” 号机器人钻进一个倒塌的金属框架缝隙,摄像头传回的图像显示,车间角落里躺着 10 台工业级 FDM-800 型 3D 打印机 —— 这种打印机能打印钛合金、铝合金等金属零件,是飞船改造的关键设备。

光谱分析仪的检测结果显示,打印机的核心部件(喷头、加热板、控制系统)均完好,仅外壳有轻微变形。“太好了!” 艾德兴奋地拍了拍手,“马上标记位置,明天让 R1 机器人来回收。”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勘探团队陆续发现了 6 套地热发电模块(安装在原基地的能源舱内,核心的地热换热器无损坏)、8 个地下储水罐(其中 5 个密封完好,可能储存着液态水)、3 台大型空气净化器(可用于临时基地的空气质量调节)。

每发现一件可回收设备,队员们都会用 GPS 定位,并在设备上喷涂荧光漆,方便后续的回收工作。“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标记了 27 件关键设备,总重量约 500 吨。” 艾德在第 15 天的汇报会上说,“这些设备能满足临时基地初期的能源、制造需求,为后续的飞船改造打下基础。”

物资输送则是保障勘探与建设的 “生命线”。米莉作为陆珵的助手,负责协调方舟号与火星表面的物资转运工作。

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详细的 “物资清单”,上面记录着每一批物资的种类、数量、运输时间:“首批输送的 15 吨核聚变燃料,分 3 次用小型运输舰送达,每次 5 吨,储存在临时基地的防爆舱内 —— 这些燃料能满足 3 座穹顶的能源需求 1 个月。”30 套医疗设备则包括 20 个急救箱(内含止血带、抗生素、止痛药等)、5 台心电监护仪、3 台便携式超声仪、2 台小型呼吸机,全部安置在 3 号穹顶的医疗区,由 10 名医护人员 24 小时值守。

“艾德,你们的水快用完了吧?” 第 20 天,米莉通过通讯器联系勘探团队,“明天会有一批 5 吨的饮用水送达,另外还有 20 箱压缩饼干,记得派人去物资转运区接收。”

艾德的声音带着感激:“米莉,太及时了,我们的水壶已经见底了 —— 火星的沙尘太大,每次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沙子掉进嘴里。” 除了生活物资,米莉还协调输送了一批维修零件,包括机器人的电机、传感器、密封胶条等,确保勘探与建设工作不会因零件短缺而中断。

登陆第 4 天清晨,火星乌托邦平原的天空突然变暗,淡粉色的云层被厚重的黄褐色沙尘取代。

临时基地的气象监测机器人发出警报:风速从 25 米 / 秒快速升至 80 米 / 秒,预计 1 小时内将达到 120 米 / 秒,强沙尘暴即将来临。

“所有人员立即撤回穹顶!关闭所有外部设备!” 袁军的声音在通讯器里急促响起,正在外面工作的工程队队员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快步跑向最近的穹顶。

10 分钟后,强沙尘暴如期而至。漫天的沙尘像一堵巨大的墙,从地平线席卷而来,瞬间吞没了临时基地。

沙尘撞击穹顶的外层钛合金网格,发出 “噼里啪啦” 的巨响,仿佛无数颗小石子在敲打金属。

袁军站在 1 号穹顶的观测窗前,看着外面模糊的景象,眉头紧锁:“爱丽丝,检查穹顶的结构稳定性,有任何异常立即汇报。” 爱丽丝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1 号穹顶的框架振动幅度达到 0.5 毫米,在安全范围内;2 号穹顶的外层覆膜有一处轻微凸起,应该是沙尘堆积导致的。”

更糟糕的是,正在原基地废墟搬运设备的 5 台 R1 机器人,因沙尘暴突然来袭,全部失去了联系。

“马库斯,能定位到机器人的位置吗?” 华天在方舟号的机器人控制中心焦急地问。

德国工程师快速敲击键盘,屏幕上显示着 5 个闪烁的红点:“它们都在机械加工车间附近,距离临时基地约 2 公里,但信号很弱,可能是传感器被沙尘堵塞了。”

沙尘暴持续了 6 小时,当风速逐渐降至 30 米 / 秒时,袁军立即带领 5 名队员,驾驶着全地形车前往机器人失联地点。

现场的景象让他们揪心:5 台 R1 机器人倒在沙尘中,机身覆盖着厚厚的红色沙尘,摄像头镜头被完全堵塞,履带里卡满了细小的沙粒,其中 1 台机器人的机械臂还保持着抓取的姿势,旁边躺着一台未搬完的 3D 打印机。“先把机器人拖回基地,” 袁军蹲下身,检查机器人的外壳,“小心点,别碰坏了内部零件。”

回到临时基地后,马库斯立即带领机器人维修团队对 5 台 R1 进行拆解检查。打开机器人的传感器外壳,里面布满了细如粉末的沙尘,光学镜头已经完全模糊;驱动电机的轴承里也渗入了沙尘,转动时发出刺耳的 “嘎吱” 声。“问题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马库斯拿着一个被沙尘堵塞的传感器,对团队说,“如果不解决沙尘堵塞问题,机器人根本无法在火星长期工作。”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马库斯突然想到了之前的一个设计:“我们可以在传感器和电机的进风口处,加装一个超声波除尘装置!”

他立即在平板电脑上绘制设计图:装置由压电陶瓷片、控制电路、电源模块三部分组成,压电陶瓷片通电后产生高频振动,能将附着在传感器表面的沙尘震落;控制电路可根据沙尘浓度自动调节振动频率,避免能源浪费。“这个装置的结构很简单,我们可以用方舟号上的现有零件制作。” 马库斯说。

接下来的 24 小时,维修团队全员上阵,开启了 “紧急改造” 模式。田中负责制作压电陶瓷片的固定支架,拉吉操作车床加工铝合金外壳,陈磊编写控制电路的程序,马库斯则负责整体组装。

凌晨 3 点,第一台加装超声波除尘装置的 R1 机器人完成改造,在临时基地的测试区进行了实战测试 —— 工作人员用喷砂机向机器人喷射模拟沙尘,超声波装置立即启动,传感器表面的沙尘在 10 秒内被完全清除,机器人的摄像头恢复了清晰的图像。“成功了!” 马库斯兴奋地喊道,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改造后的 5 台 R1 机器人重新投入工作,效率比之前提升了 40%:原来每天最多搬运 50 吨物资,现在能搬运 70 吨;而且再也没有出现过沙尘堵塞的问题。“这些机器人现在就像穿上了‘防尘服’,” 袁军看着忙碌的 R1,对身边的艾德说,“有了它们,我们的设备回收工作能提前完成。”

登陆第 30 天,勘探团队推进到原基地的居住舱废墟 —— 这里曾是火星基地人员的生活区域,如今只剩下倒塌的舱体和散落的生活用品。

“探路者 – 5” 号机器人钻进一个直径 1 米的舱体破洞,生命信号探测器突然发出 “滴滴” 的警报声。艾德立即停下脚步,紧盯着平板电脑上的信号曲线:“这是…… 心跳信号!频率约 70 次 / 分钟,很稳定!”

团队成员们瞬间兴奋起来,田中立即操作机器人调整生命信号探测器的灵敏度,扩大探测范围。

10 分钟后,探测器捕捉到了更多的信号:“一共 73 个生命信号,分布在地下 15 米处,应该是原基地的避难舱!” 艾德的声音有些颤抖,他从事勘探工作几十年,从未像此刻这样激动 —— 在死寂的火星废墟中,竟然还有人类活着。

“探路者 – 5” 号机器人继续向废墟深处行驶,摄像头传回的图像显示,避难舱的舱门已经变形,但仍保持着密封状态;舱体外侧有明显的 “应急供氧” 标识,这意味着避难舱内可能有独立的生命维持系统。光谱分析仪的检测结果显示,避难舱周围的金属结构完好,没有出现放射性物质泄漏的迹象。

“我们需要确认避难舱的具体位置,以及是否有通道可以进入。” 艾德对队员说,“明天我们带地质雷达仪过来,详细探测地下结构。”

第二天,勘探团队携带便携式地质雷达仪,对居住舱废墟进行了详细扫描。雷达图像清晰地显示,地下 15 米处有一个长 20 米、宽 10 米、高 5 米的空腔,正是避难舱的位置;空腔与地面之间有一条直径 1.2 米的垂直通道,通道内有损坏的电梯轿厢,这应该是避难舱的紧急出入口。

第三天,“通道被电梯轿厢堵塞了,但我们可以通过钻孔的方式打通一条救援通道。” 艾德指着雷达图像上的通道位置说,“不过需要工程队的协助,我们没有足够的设备。”

就在团队准备向临时基地汇报时,“探路者 – 3” 号机器人在居住舱废墟的西侧,发现了原基地的 “材料仓库” 入口。仓库的金属门已经锈迹斑斑,但仍能看出 “钛合金存储区” 的标识。

机器人用机械臂推开一条缝隙,摄像头传回的图像让所有人惊叹:仓库内整齐地堆放着数百块钛合金板材,每块板材长 1.2 米、宽 2.4 米、厚 0.01 米,材质为 TC4 钛合金 —— 这种钛合金的强度高、重量轻,是 8 公里飞船改造的核心结构材料,初步估算数量约 500 吨,足够飞船初期建设使用。

“这是双重惊喜!” 艾德立即将发现上报给陆珵,“73 名幸存者和 500 吨钛合金板材,这对我们的飞船改造计划太重要了。” 陆珵在收到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 “幸存者营救专项组”,由袁军负责,协调工程队、医疗组、机器人团队,制定详细的营救方案。

“先做好前期准备,等临时基地的穹顶完全建成后,再启动营救行动。” 陆珵说,“我们要确保每一个幸存者都能安全回到我们身边。”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火星乌托邦平原上时,临时基地的 3 座穹顶已经全部建成,在红色地表上显得格外醒目。R1 机器人还在废墟中忙碌地搬运设备,勘探团队在材料仓库入口设置了警戒标识,医疗组正在准备急救物资 ——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陆珵站在方舟号的观测台前,看着火星表面的灯光点点,心中充满了希望:“这只是开始,我们会在这里建成前往比邻星的‘起航点’,让人类文明继续延续下去。”

改造第 6 个月末,临时基地的各项建设基本完成:3 座穹顶稳定运行,可回收设备已回收 35 吨,5 台 R1 机器人全天候工作,73 名幸存者的营救方案初步成型,500 吨钛合金板材的回收计划正在制定 —— 火星改造工程的第一阶段,以超出预期的成果,为后续的 10 年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废墟深处,那 73 个等待救援的生命,以及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钛合金板材,正预示着这场文明延续之战,还有更多的希望与挑战在前方等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