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酱
好看的文学小说书评分享

第4章

火星乌托邦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去,临时基地的 3 号穹顶内已一片忙碌。袁军正对着全息沙盘调整救援方案,8 台 “破障者 -Ⅱ” 型机器人整齐排列在旁,机械臂上的液压钳泛着冷光。

“艾德,你再跟我确认下,避难舱的精确位置到底在地下多少米?” 袁军抬手抹了把额头的汗,指尖在沙盘上点向居住舱废墟的东南象限。

全息投影立即放大该区域,红色的虚线框出一个长 20 米、宽 10 米的矩形 —— 这是勘探团队用地质雷达扫了三次才最终锁定的避难舱范围。

艾德推了推沾满沙尘的眼镜,调出存储的勘探记录:“袁,这一个月我们光雷达扫描就做了 12 次,前三次都没找到准确位置,主要是三个问题。”

他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调出三张对比图。

“第一,原基地居住舱坍塌后,金属构件堆叠了足足 8 米厚,雷达信号被严重干扰,一开始我们把避难舱的位置估高了 5 米,以为在地下 10 米,结果挖了三天全是废墟;第二,上个月那场持续 7 天的沙尘暴,直接中断了勘探,机器人都得躲进穹顶,等沙尘散了又得重新校准设备;第三,避难舱的应急信号发射器功率太低,只有 5 瓦,我们的探测器在 100 米外根本捕捉不到,还是后来把探测器架到废墟顶,才勉强接收到稳定信号。”

旁边的工程队队长王鹏插了话:“而且那片废墟的结构太复杂了,到处是扭曲的钢梁和断裂的管道,手动勘探根本进不去,只能靠机器人一点点钻缝,每天最多推进 2 米。”

他指着沙盘上的蓝色线条,“你看这条预定救援通道,本来计划 10 天打通,结果遇到三次局部坍塌,光清理碎石就花了 5 天,这才拖到现在。”

袁军点点头,拿起对讲机按下通话键:“各救援小队注意,现在明确任务:1 队负责外围警戒,2 队操控 8 台破障机器人,从预定通道由上往下逐层破拆,3 队携带医疗设备在通道口待命,一旦打通立即进入避难舱。记住,动作要慢,避免二次坍塌 —— 里面 73 个人已经等了一个月,我们不能出任何差错。”

上午 9 时,救援行动正式启动。

第 1 台破障机器人率先钻进废墟的预制通道,机械臂上的液压钳精准夹住一根直径 20 厘米的钢梁,“嘎吱” 一声将其剪断,碎石块顺着通道缝隙滚落,被身后的搬运机器人及时清理。

佐藤坐在临时控制车里,双眼紧盯着屏幕上 8 台机器人的实时数据:“机器人 1 号液压压力正常,2 号钻头转速稳定,所有设备通讯延迟控制在 0.5 秒内。”

但意外还是在下午 3 时发生了。

第 5 台机器人在拆解一块混凝土板时,因未检测到板下隐藏的钢索,强行切割导致混凝土板倾斜,引发上方半吨重的碎石坍塌。

“快停!” 袁军猛地按下紧急停止键,碎石在通道内堆起半米高的障碍,好在机器人及时回撤,没有受损。“怎么回事?” 袁军冲进控制车,佐藤额头上满是冷汗,调出机器人的检测记录:“之前的地质扫描没发现这根钢索,机器人的传感器只识别了混凝土结构,没检测到隐藏的金属件。”

华天接到消息后,立即带着研发组赶过来。

马库斯看着坍塌现场,沉吟道:“我们得给机器人加个‘AI 风险预判模块’,把之前勘探的地质数据、废墟结构模型都输进去,让机器人在操作前先模拟可能的风险。”

陈磊立即打开笔记本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我现在就写算法,把钢索、管道这类隐蔽结构的识别参数加进去,1 小时内就能升级完成。”

当晚,升级后的机器人重新投入作业。第 5 台机器人在拆解下一块混凝土板前,屏幕上先弹出模拟画面:红色区域标注出板下 3 根钢索的位置,系统自动推荐 “先切断钢索再拆板” 的方案。

“成了!” 佐藤兴奋地喊道,机器人按照推荐步骤操作,混凝土板平稳落地,没有再发生坍塌。袁军松了口气,对身边的队员说:“这一个月都熬过来了,不差这一晚,咱们轮班盯着,一定要安全打通通道。”

第五天清晨,当第 8 台机器人的机械臂撬开避难舱的最后一块钢板时,一股混杂着霉味的空气从通道内涌出。

医疗组组长李薇立即戴上防毒面具,拿着生命探测仪率先进入:“里面有人吗?我们是方舟号的救援团队!”

黑暗中传来一阵微弱的响动,随后是一个沙哑的声音:“终于…… 等到你们了。” 李薇打开强光手电,光柱照亮了避难舱内的景象:73 个成年人蜷缩在舱内的各个角落,他们穿着沾满灰尘的灰色工作服,脸颊凹陷,眼神却透着劫后余生的光亮。

“大家别慌,我们带了水和食物。” 皮埃尔提着医疗箱走进来,身后的医疗辅助机器人依次卸下物资。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挣扎着坐起来,她是俄罗斯生态学家索菲亚,原火星基地的生态研究负责人:“我是索菲亚,这里一共 73 人,都是基地的工作人员,没有家属和孩子 —— 灾难发生时,我们刚好在地下实验室做实验,来得及躲进避难舱,孩子们都在地表的生活区,没能……” 她的声音哽咽,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在临时基地的健康中心,医疗组开始对幸存者进行全面检查。20 台 “医疗助手 -Ⅰ” 型机器人在舱内穿梭,有的用红外传感器检测体温,有的通过指尖采血完成血常规检测,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央电脑。

“袁队,初步结果出来了。” 李薇拿着报告走过来,“73 人里,44 人有中度脱水,31 人缺乏维生素 B 和 C,12 人有轻微的呼吸道感染,但没有重伤和传染病,比预期好很多。”

“他们在地下一个多月,靠什么活下来的?” 袁军问道。索菲亚喝着温热的营养剂,缓缓讲述了这段生存经历:

“避难舱是基地的应急设施,设计容量是 100 人,能维持 3 个月的基本生存。灾难发生当天,我们 12 个人先躲进来,后来又陆续找到了 61 个幸存者 —— 大家都是基地的老员工,知道避难舱的位置。”

她回忆道。

避难舱内有三大生存保障:一是应急储备粮,“里面存了 2 吨压缩饼干和 1 吨脱水蔬菜,我们按每人每天 200 克的量分配,省着吃刚好够 73 人吃一个月”;二是地下水资源,“避难舱连接着基地的地下储水罐,虽然储水罐有部分损坏,但每天能收集 50 升渗水,经过简单过滤就能饮用”;三是小型生态循环系统,“避难舱的角落有个迷你生态舱,种了些豆芽和苔藓,能产生少量氧气,虽然不够用,但能缓解密闭环境的缺氧问题”。

“最难熬的是前两周。”

索菲亚的眼神暗了下来。

“一开始大家都很慌,有人想冒险出去寻找物资,结果出去的两个人再也没回来。后来我们达成共识:严格按计划分配资源,每天轮流值班监测环境,用剩下的设备尝试对外发信号。”

她指了指身边的工程师托马斯,“托马斯是通讯专家,他把避难舱的应急电台拆了,改装成低功率发射器,虽然信号弱,但我们一直没放弃 —— 还好你们最终收到了。”

医疗辅助机器人此时传来新的检测数据:托马斯的血糖和血压偏低,李薇立即给他注射了葡萄糖:“你们能坚持一个月,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到了临时基地,就能好好休养了。”

托马斯笑着点头:“看到你们的机器人,我就知道有救了 —— 我们基地也有机器人生产线,可惜灾难发生时还没启用,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用。” 这句话让华天眼前一亮,他立即追问:“生产线在哪里?有具体位置吗?”

在索菲亚的指引下,勘探团队和机器人研发组很快找到了原基地的 “机器人生产线”—— 位于机械加工车间的地下一层,虽然入口被废墟堵塞,但内部设备完好。

当破障机器人打通通道后,华天走进车间,看着排列整齐的 5 台机器人组装机,兴奋地搓手:“太好了!这些设备都是全新的,只要通电调试,就能生产工业机器人。”

索菲亚此时拿出一个银色的硬盘,递给华天:

“这是‘火星资源数据库’,里面记录了乌托邦平原的所有资源分布 ——3 处铁矿脉,其中最大的一处储量约 5000 万吨,就在基地西北 80 公里处;2 处稀土矿脉,主要含铕、钕等元素,是制造机器人电机和传感器的关键材料。” 她点开硬盘里的三维地图,红色和蓝色的光点在屏幕上闪烁,“还有 8 个地下储水罐,我们之前只用到了 1 个,剩下 7 个都完好,每个能储水 1000 立方米。”

华天立即召集研发组开会,佐藤拿着数据库里的矿脉数据,对众人说:“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能针对性研发采矿机器人了。之前的机器人只能处理废墟,现在可以设计‘矿脉勘探机器人’和‘矿石开采机器人’,直接从矿脉获取原材料,不用再依赖废墟回收 —— 这样后续的飞船改造,资源就有保障了。”

马库斯则关注着机器人生产线:“这些组装机的精度能达到 0.01 毫米,足够生产我们需要的拆解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我估算了下,只要能解决电力和原材料问题,每月能生产 30 台机器人,不出半年,就能组建一支 500 台规模的机器人队伍。”

陈磊补充道:“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协同 —— 之前救援时,8 台机器人就出现了协作漏洞,要是以后几百台机器人同时作业,必须有更高效的控制系统。我建议在佐藤的‘机器人协同系统’基础上,增加‘任务分配模块’,让 AI 根据机器人的类型和位置,自动分配拆解、搬运、检测任务,形成流水线作业。”

袁军此时带着资源统计团队的报告赶来:“除了生产线和矿脉,我们还在原基地的材料仓库里发现了 2000 吨钛合金板材和 500 公里航天电缆 —— 这些都是好东西,钛合金可以直接用于飞船船体框架,电缆能满足电力系统的需求。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些物资安全运到临时基地。”

“交给机器人就行。”

华天胸有成竹,“我们马上启动第二代机器人的生产:20 台‘拆解机器人’负责把大型构件拆成小块,15 台‘医疗辅助机器人’继续协助幸存者康复,再新增 30 台‘重型搬运机器人’,专门负责物资转运。等采矿机器人研发出来,就能形成‘采矿 – 加工 – 制造 – 建设’的闭环,为后续的星际飞船改造铺路。”

当晚,临时基地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庆祝活动。

73 名幸存者坐在 3 号穹顶的餐饮区,吃着热乎的营养粥,看着窗外忙碌的机器人 —— 有的在搬运钛合金板材,有的在调试生产线设备,有的在为第二天的勘探做准备。

索菲亚看着这一切,对身边的陆珵说:“之前我们以为,火星基地毁了,人类在太阳系的希望就没了。现在看到你们的机器人和改造计划,我才知道,希望一直在。”

陆珵点点头,目光投向远处的红色地平线:“我们现在还在摸索阶段,星际飞船的改造方案还没定型,船体规模、动力系统都得根据后续的资源勘探结果调整。但有你们提供的资源数据,有这些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还有这 13073 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找到通往比邻星的路。”

此时,医疗辅助机器人传来消息:73 名幸存者的身体状况正在逐步好转,脱水症状基本缓解,下周就能开始参与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在机器人生产线的车间里,第一台由基地设备生产的 “搬运者 -Ⅲ” 型机器人已经完成组装,正缓缓驶出生产线 —— 它的身上,印着一行小小的字:“人类文明,永不熄灭”。

改造第 2 个月的末尾,临时基地的资源储备已初具规模:200 吨钛合金板材、50 公里航天电缆、10 万升净化水,以及一支由 43 台机器人组成的作业队伍。

幸存者的加入,不仅补充了技术力量,更带来了关键的资源数据;机器人的迭代,则让原本繁重的改造工作,有了更高效、更安全的实现路径。接下来,随着采矿机器人的研发落地,火星改造工程,将正式进入 “资源自给” 的新阶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