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辽东铁骑》这本历史古代小说造成的玄念太多,给人看不够的感觉。有趣的車前子虽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造,但是故事起伏迭宕,能够使之引人入胜,主角为李成梁李如松。喜欢历史古代小说的书友可以一看,《辽东铁骑》小说已经写了186971字,目前连载。
辽东铁骑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李成梁挽着袖子,亲自监督着一处坍塌墙体的修复,泥浆溅在他的旧战靴和裤腿上,他也毫不在意。
经过数年经营,这座堡垒已从垂死边缘被硬生生拉了回来,军心稳固,武备渐修,虽谈不上富足,但已能凭借屯田和有限的互市维持运转,甚至小有积储。士卒们看他的眼神,充满了信服,乃至是某种程度的狂热。
然而,堡垒外的政治暗流,远比墙外的荒野更加凶险。
辽阳城,兵备道衙门后院,张琏听着心腹师爷汇报险山堡的近况,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李成梁非但没有在之前的粮饷危机中垮掉,反而越发根深叶茂,这让他如鲠在喉,寝食难安。
“东翁,不能再放任下去了!”师爷压低声音,语气急促,“如今堡内军士只知李成梁,不知兵备道,更不知朝廷!长此以往,恐成尾大不掉之势啊!方逢时又明显偏袒于他……”
张琏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盏乱响:“本官岂能不知?!只是如今朝局不明,严阁老那边……唉!”他烦躁地挥挥手。严嵩年老,圣心难测,他也不敢如以往那般肆意妄为。
师爷眼中闪过一丝阴狠,凑近低语:“东翁,明的不行,咱们可以来暗的。李成梁在险山堡说一不二,排除异己,大力提拔亲信如李平胡之流,这不是‘专权跋扈,结纳边军’是什么?他与边民私下交易,虽为自救,但其中界限模糊,安知没有资敌之嫌?咱们大可说他‘疑似养寇自重’!”
张琏眼睛一亮,如同黑暗中看到了毒蛇的信子:“‘专权跋扈,结纳边军,疑似养寇自重’……好!好罪名!”他站起身,在书房内踱了几步,“找个可靠的御史,要那种急于求进、敢放冷箭的!把这话递上去!记住,话要说重,但证据不必实,就要这种模棱两可,让人心生猜忌的效果!”
“属下明白!这就去办!”师爷心领神会,躬身退下。
不久后,一道来自监察御史的弹劾奏疏,如同淬毒的匕首,飞向了京城。奏疏中,以“风闻”为据,极力渲染李成梁在险山堡如何专断独行,拉拢军中悍卒以为私兵,更与不明身份的边民往来密切,其种种行为,颇有昔日边镇大将养寇自重、割据一方的苗头,请求朝廷严查,以防微杜渐。
这封奏疏抵达京城之时,恰逢首辅严嵩需要敲打一些日渐不听招呼、或与徐阶等清流眉来眼去的边镇将帅,以重申其权威。李成梁这个名字,虽远在辽东,其“劣迹”却正好撞在了刀口上。一个寒门出身、靠着方逢时提拔起来的小小参将,正是用来立威的绝佳对象。奏疏立刻引起了严嵩的注意,批红要求辽东镇巡官查明回奏。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先于正式公文传到了辽东巡抚衙门。
方逢时接到京中密友急信,展开一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他深知这弹劾的恶毒之处,不在于它有多少真凭实据,而在于它触及了皇权和文官集团对武将最深层的猜忌——“结纳边军”、“养寇自重”,这是足以抄家灭族的罪名!
“张琏!蠢蠹!国贼!”方逢时气得须发皆张,将信纸狠狠拍在案上。他立刻意识到,这绝非简单的御史风闻奏事,背后必定是张琏在捣鬼。而严嵩借此生事,更是将李成梁推到了风口浪尖。
绝不能坐视不管!
方逢时当即屏退左右,挑灯夜战,亲自研磨铺纸,为李成梁撰写辩白奏章。他字斟句酌,以辽东巡抚的身份,详细陈述李成梁自任职险山堡以来,如何整顿废弛、巩固边防、垦荒屯田、维系军心的具体功绩,逐条驳斥弹劾中的不实之词。他写道:“……李成梁所为,皆是为保境安民,维系危局。其与士卒同甘共苦,故得军心;其与边民互通有无,实为自救,且规模微小,皆有案可查,绝无资敌之行。所谓‘专权跋扈’、‘养寇自重’,皆为空言构陷,无一实据可证。若因实干之臣招致诽谤,边关将士谁还肯用命?”
奏章写毕,方逢时犹觉不保险。他知道,公文往来缓慢,且最终都会汇总到严嵩那里,难保不会被刻意压制或歪曲。必须双管齐下!
他立刻动用自己的京城关系网,写了一封密信,命绝对可靠的心腹,以最快速度送往京城,直呈内阁次辅徐阶府上。在信中,他除了说明李成梁的冤情与才干,更点明此事乃辽东严党分子构陷忠良、打击异己之举,若让其得逞,则边塞良将寒心,于国于边,危害深远。
徐阶,这位以隐忍和谋略著称的清流领袖,早已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扳倒严嵩的时机。他接到方逢时的密信,仔细阅罢,心中了然。他自然不会为了一个李成梁就去与严嵩正面冲突,但借此机会,稍稍遏制一下严党在边镇的气焰,给对方添点堵,却是顺手而为之事。
于是,在严嵩就此事征询阁臣意见时,徐阶并未直接为李成梁辩护,而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辽东之事,纷繁复杂,仅凭御史一纸风闻,难以定论。方逢时乃稳重老臣,其奏辩当非虚言。不若暂以‘查无实据’结案,以免边将离心,寒了将士之心。”他话语平和,却暗指若强行追究,可能引发边军不稳。
严嵩此时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且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与徐阶的朝堂博弈和维持圣眷上,见徐阶并未借题发挥,而方逢时的辩白又确实有理有据,为了不节外生枝,便也就顺水推舟,将此事压了下去。最终,朝廷下旨,以“查无实据”四字,将这场风波轻轻揭过。
险山堡内,李成梁得知弹劾之事及其结果后,沉默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