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酱
好看的文学小说书评分享
已完结小说《大明:我成永乐大帝,爹你没死啊》章节在线阅读

大明:我成永乐大帝,爹你没死啊

作者:牧岛主

字数:145222字

2025-10-24 连载

简介

《大明:我成永乐大帝,爹你没死啊》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古代小说,作者“牧岛主”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朱元璋朱棣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热爱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

大明:我成永乐大帝,爹你没死啊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行刑结束的当日,朱棣在奉天殿见了文武百官。

朱棣缓步走到大明天子龙椅旁,但他却没有落座,而是负手立于龙椅之前,目光如刀,扫过殿内肃立的百官。

这一世,朱允炆还没来得及登上帝位,名分未定。

除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景清等少数死硬派,其他人并没有像原本历史上那般头铁,一心一意跟朱棣对着干。

良臣择主而侍,比起软弱无能的朱允炆,站在手握兵权的燕王这边,才是最优选。

而朱棣心中门清,他要的是稳固的江山,而非满殿的鲜血,所以,并不想大开杀戒。

但刚刚近距离观摩了人头落地的百官依旧惶惶不可终日,尤其是站在最前边的曹国公李景隆,两股战战,汗透重衫。

他可是跟朱棣动过刀枪,齐泰、黄子澄的人头还在菜市口挂着,方孝孺被关在府中禁足,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怎么办?

在线等,挺着急的。

好在李景隆打仗虽然不行,但属于那种情商特别高,特别会来事的主儿。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慌乱,往前迈了一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如今先帝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殿下奉天靖难,除奸佞、安社稷,实乃天命所归,臣恳请殿下登基为帝,以安天下民心,护我大明根基。”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紧接着,几个反应快的官员如梦初醒,连忙跟着跪倒大呼:“臣恳请殿下登基为帝,以安天下民心。”

继而,大臣一大片一大片跪倒,从殿中到殿门,没有一个站着的了。

头铁的,都被砍了,剩下的都是俊杰,很识时务,很爱生命。

朱棣却摆了摆手,声音平静无波。

“曹国公此言差矣,先帝尸骨未寒,灵柩还在西宫停着,本王岂能在此时觊觎大位?再者,诸王尚未齐聚南京,此事需从长计议。”

李景隆被整不会了。

朱棣怎么可能不对皇位不动心,肯定是想演三请三辞的戏码。

于是,他再次大呼:“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如今人心惶惶,唯有殿下登基,方能安定朝局,臣再次恳请殿下顺应天命!”

百官也跟着附和,声浪比之前更盛。

如此反反复复三次,朱棣才像是被说服一般,看似颇为无奈叹了口气。

他往前走了两步,站到殿中最显眼的位置,目光扫过众人。

“本王从北平到南京,历时一月,马不停蹄,并非为了这把龙椅,而是为了止大明内耗,让百姓能安稳过日子。不过诸位既以国事为重,苦苦相劝,本王再推辞,便是不近人情了。”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变得坚定:“即日起,本王暂代监国之职,主持朝廷大小事务,谁赞成?谁反对?”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反对?

齐泰、黄子澄的血还没干呢,此刻谁敢开口说一个不字?

所有人都飞快低下头,不敢与朱棣那双锐利的眼睛对视,生怕自己被注意到。

朱棣见无人应声,嘴角上扬。

“既无人反对,便这么定了。”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另外,本王还要说一句,过去一月,你们中有人给太孙提过剿杀本王的计策,本王不怪你们。毕竟那时你们各为其主,尽的是臣子本分。”

这话一出,百官紧绷的脊背微微一松。

可没等他们完全放下心,朱棣的声音又冷了几分。

“但你们要记清楚,你们是大明的臣子,不是太孙的私臣,往后若再有人只知有太孙,不知有大明,休怪本王不讲情面!”

这一番恩威并施,像一颗定心丸,彻底稳住了百官的心。

殿内的气氛,终于从压抑的肃杀,慢慢缓和下来。

日子在平静中一天天过去,南京城的秩序也逐渐恢复。

这一日,一队风尘仆仆的人马乘着官船而来。

燕王妃徐氏身着素色披风走下船,脸上带着明显的倦容,眼底还有淡淡的红血丝,显然是一路奔波劳累。

她身后跟着燕世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

姚广孝依旧是那身黑色僧袍,只是三角眼里闪烁着精光。

朱棣早已在码头等候,见徐氏走来,快步上前,伸手扶住她的胳膊,眼底尽是温柔。

“王妃一路辛苦了,北平防守之事,多亏了你。”

徐氏微微屈膝行礼,刚要说话,旁边一个魁梧的身影已抢先开口。

“爹,北平城固若金汤,济南、德州、开平、怀来的兵马虽围了城,但您留下的十六门意大利炮一响起来,就轰得他们肝胆俱裂,连阵脚都乱了,根本不敢往前冲!”

讲话之人正是朱高煦,十六岁的身形已挺拔魁梧,脸上带着少年人的意气风发。

这一世靖难提前了六年,朱高煦没能像历史上那样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更没有那句“汝努力,世子多疾”。

可这次北平保卫战,他也算是崭露头角。

朱棣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很好,没给你爹丢脸。”

这时,身着黑色僧袍的姚广孝走上前来,双手合十。

“殿下,若非王妃调度有方,又安抚好了城中百姓,北平怕是难撑这么久。”

“那些日子,朝廷好几次派人来劝降,王妃连看都没看,直接把劝降书烧了。她还亲自登上城楼给士兵们训话,说‘殿下一日不回,北平一日不丢’,将士们听了,个个都愿死战。”

朱棣闻言,心中暖意翻涌,再次看向徐氏,眼底满是珍视。

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内助。

诚如斯言。

姚广孝话锋一转,“殿下,太原那边还需加强防范。”

朱棣颔首,又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朱高炽。

朱高炽脸上带着沉稳的气质,与朱高煦的外放截然不同。

“你在北平协助你母亲守城,做得很好。”

同样是十八岁,自家儿子的沉稳与能力,比那个优柔寡断的朱允炆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他会是大明最好的太子爷,没有之一,比他的大伯父朱标还要出色。

朱高炽连忙躬身行礼,语气谦逊,“都是母亲和姚先生指导得好,儿臣只是做了些分内之事。”

他顿了顿,脸上浮现一抹忧虑。

“爹,还有一事,诸位王叔在北平待了这么久,心里憋着气,若是他们在朝堂上发难,怕是会生事端。”

朱棣顺着朱高炽的目光看向船尾。

宁王朱权、周王朱橚等被软禁的藩王正陆续走下船,他们的脸色各异,有的带着不满,有的满是忐忑,还有的眼神闪烁,各有心思。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寒光,随即化为深思。

“我自有安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