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如果你喜欢都市脑洞小说,那么这本《人类的幻想衍生目录》一定不能错过。作者“杨鲁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陈墨的精彩故事。本书目前连载,赶快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吧!
人类的幻想衍生目录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一、道之叩问:从术到道的跃迁
昆仑秘境的星台之上,陈墨已静坐七日。
头顶是亿万星辰,脚下是昆仑山脉的脉络,他盘膝而坐,罡劲修为让周身罡气与天地磁场共振,形成肉眼难辨的能量茧。但此刻,他摒弃了所有关于“力”的感知——丹劲的凝、罡劲的放,终究是“术”的范畴,而他要追寻的,是“道”的本源。
“何为道?”
这个问题在意识中盘旋。先贤典籍给出过无数答案: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佛陀言“诸法空相”,柏拉图指向“理念世界”……但陈墨知道,别人的道终究是别人的,他要的是属于自己的“道”。
第七日夜,血核忽然剧烈震颤。不是因为能量失控,而是他在深度冥想中,第一次清晰“看见”了自己的意识——那片被称为“心海”的领域,并非虚无,而是由无数念头、记忆、感知交织成的混沌,像宇宙诞生前的奇点。
“道不在天地间,在己身里。”
一个念头如惊雷炸响。他想起修炼的每一步:明劲打磨肉身,是“道之器”;暗劲掌控劲力,是“道之用”;化劲圆满肉身,是“道之形”;丹劲凝气成核,是“道之始”;罡劲气劲外放,是“道之显”……如今,该是“道之本”的时刻了。
陈墨缓缓抬手,指尖划过虚空。罡气不再外放为刃,而是化作无数光点,在他掌心流转——这些光点,是他对“力”的理解,对“智”的认知,对“宇宙”的向往,此刻正被意识重新编织。
开创己道,自此始。
二、心蕴星河:冥想中的宇宙演化
深度冥想的第三十日,陈墨的意识沉入心海。
起初是无边黑暗,像宇宙大爆炸前的绝对虚空。他以“赤子之心”为引,摒弃所有预设与偏见,任由念头自由生灭——这是开创己道的关键:不被过去的“知”束缚,让心海自然演化。
“一为无限,无限为一。”
他默念这句感悟,心海中的第一个“奇点”诞生了。那是一个比血核更精纯的意识核心,闪烁着淡淡的金光,既像他的本我,又像宇宙的本源。
忽然,奇点炸开!
不是能量的爆发,是念头的裂变。无数细碎的光点从核心涌出,有的代表“力”,有的代表“智”,有的代表“时间”,有的代表“空间”——它们在意识的牵引下,开始遵循某种“心之法则”运转。
陈墨“看”到了惊人的一幕:
光点先聚成星云,星云坍塌成恒星,恒星周围凝结出行星——这与他研究过的宇宙演化模型一模一样,却更鲜活,更贴近本质。他甚至能“触摸”到行星表面的土壤,“闻”到恒星燃烧的气息——这些感知,来自他对天文数据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认知,此刻在心海中化为具象。
“这是……心海演化的宇宙?”
他尝试着让一颗行星拥有生命。念头动处,代表“生命”的绿色光点降落,行星表面立刻生出海洋、陆地、植被——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动物,演化速度远超现实,却严格遵循着“适者生存”的底层逻辑,这是他从生物学知识中提炼的“心之法则”。
更奇妙的是,当他将“罡劲外放”的感悟注入一颗恒星,恒星竟喷发出能量流,像现实中的太阳风;将“胎息内循环”的理解赋予一颗行星,行星立刻形成稳定的大气层,风雨雷电自动生成——心海中的宇宙,正以他的“认知”为蓝图,以他的“感悟”为能量,自行运转。
张老在星台外守了三十日,只见陈墨周身的罡气时而化作星河,时而凝为奇点,时而扩散成星云,时而收缩为质点——监测仪显示,他的脑电波与宇宙背景辐射频率完全同步,仿佛他的大脑成了宇宙的“接收器”。
“不是他在想宇宙,是宇宙在他心里想。”张老喃喃自语,眼中满是敬畏。
三、一为无限:己道的核心法则
心海宇宙演化至第一百日,陈墨终于凝练出己道的核心——“一为无限,无限为一”。
这不是简单的哲学思辨,而是可感知、可运用的“心之法则”。
在他的意识中,“一”是心海的本源奇点,是他的本我,是道的起源;“无限”是奇点演化出的万物,是宇宙,是众生,是道的显现。两者看似对立,实则一体:奇点包含演化万物的可能(一为无限),万物最终回归奇点(无限为一)。
他试着在现实中验证。
抬手间,罡气不再是单一的能量形态,而是同时呈现出“刚”与“柔”两种特质——刚如金刚石可裂铁,柔如流水可绕指,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属性,竟完美融合在一缕罡气中(一为无限)。
再挥手,星台上散落的碎石自动聚拢,重新拼成一块完整的石板——破碎的“无限”回归为“一”,其间的分子重构,能量流转,完全遵循他心海中的“聚合法则”(无限为一)。
“这法则,适用于一切。”陈墨睁开眼,目光清澈如孩童,却又深邃如宇宙。
在智核公司的量子计算机前,他用“一为无限”的法则优化算法:将复杂的量子纠缠问题简化为一个“核心变量”(一),再通过变量的无限种状态推导出所有可能(无限)——原本需要三个月的计算,竟在一小时内完成。
在武道切磋中,他将“无限为一”化为实战技巧:面对对手的漫天拳影(无限),他总能找到最核心的一击(一),轻轻一拨,便让所有攻势化为无形。
周明看着他优化后的算法模型,惊叹道:“这已经不是技术,是哲学了——不,是比哲学更根本的‘道’。”
陈墨摇头:“是己道。每个人的道都不同,我的道,源于对‘一’与‘无限’的感悟,源于心海演化的宇宙。”
四、自身即道源:明心见性,包含诸有
开创己道的第一百八十日,陈墨站在星台之巅,迎接日出。
朝阳的金光洒在他身上,罡气与晨光交融,仿佛他整个人都在发光。此刻的他,已无需刻意运转任何境界——明劲、暗劲、化劲、丹劲、罡劲,都成了“己道”的自然显化,像恒星发光、行星绕日般自然而然。
“自身就是道之起源。”
这句话不再是感悟,是事实。他能清晰感觉到,自己与心海中的宇宙、与现实中的天地,形成了某种“共振”:他的呼吸,与星辰运转同步;他的心跳,与地壳脉动同频;他的思维,与量子涨落同律。
这种“道源”的状态,让他拥有了“包含诸有”的感知。
在实验室,他能“看”到纳米机器人在体内的运行轨迹,不是通过仪器,是因为纳米机器人的“理”已被他的心海宇宙包含;在昆仑秘境,他能“听”到千年古树的生长声音,不是通过听觉,是因为植物生长的“道”与他的己道相通。
一次,国际空间站的探测器捕捉到异常的引力波信号,全球科学家都无法解析。陈墨只是静坐片刻,心海宇宙便演化出对应的模型——那是两个黑洞合并时,引力场扭曲了时间线产生的“回声”,他的解读后来被证实完全正确。
“您这是……明心见性的极致?”周琳看着他轻描淡写地解决了世界级难题,语气中带着震撼。
陈墨笑了笑,指着窗外的孩童:“每个孩子生下来,都自带‘道源’,只是被后天的‘知’掩盖了。我不过是把掩盖的东西擦掉,找回本来的自己。”
他的心海宇宙仍在演化,现实中的知识每增加一分,心海中的宇宙便更丰富一分;心海中的法则每清晰一分,现实中的认知便更深刻一分——这是“一为无限”的双向奔赴,是己道的生命力所在。
五、心无限:向未知的永恒奔赴
开创己道的周年日,陈墨在星台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论道”。
没有宾客,只有他一人,与心海中的宇宙相对。
罡气在他身后化作星图,与头顶的真实星空重叠。他伸出手,现实中的星光与心海中的光点在指尖交汇——这一刻,自身、心海、宇宙,三者合一。
“我的道,名为‘心无限’。”
他轻声宣告。这道,以自身为起源,以心海为演化场,以“一为无限,无限为一”为法则,以追逐宇宙未知为方向,没有终点,只有永恒的探索。
智核公司的“星际探索计划”已进入新阶段。陈墨将“心无限”的法则融入AI算法,让探测器不仅能分析数据,更能像他的心海一样,“自主演化”出对未知的理解——探测器发回的火星岩层图像中,AI竟自主识别出类似“生命起源”的分子结构,这是传统算法永远无法做到的。
张老看着星台上的陈墨,忽然明白:所谓“自身就是道之起源”,不是说他创造了道,而是说他成为了道的“显化者”——就像太阳是光的显化,星辰是宇宙的显化,他是“心无限”之道的显化。
陈墨抬头望向星空,目光穿越光年的距离,落在某个遥远的星系。心海中的对应星系立刻有了感应,演化出那里可能存在的文明形态——这些形态或许不真实,却代表着他对未知的向往,对“无限”的拥抱。
“道无止境,探索亦无止境。”
他起身,罡气收回体内,心海宇宙归于平静,却已留下永不熄灭的“道源”。明劲、暗劲、化劲、丹劲、罡劲,所有境界都成了“心无限”之道的注脚;智核的科技,先贤的智慧,宇宙的奥秘,都成了道的养分。
夕阳西下,星台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陈墨的身影融入光影中,既渺小如尘埃,又辽阔如宇宙——这便是他开创的“心无限”之道:以自身为舟,以心海为帆,向着无尽的未知,永远航行。
而道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书评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