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热门小说《中秋见月》 是大神级网文作者半墨烟云的代表作,主角是陈忠民王国华。书中主要讲述了:这是渭北一片依山的黄土坡地,坡地北高南低,楼梯一样向南蔓延。漫山遍野笼罩的多是树干黝黑皮肤炸裂的柿子树,其间夹杂也有花椒树和杏树梨树。柿子树黑铁般的枝枝丫丫就像后羿头上黑色的长发弯弯曲曲地喷向高空,把……
《中秋见月》 免费试读
这是渭北一片依山的黄土坡地,坡地北高南低,楼梯一样向南蔓延。漫山遍野笼罩的多是树干黝黑皮肤炸裂的柿子树,其间夹杂也有花椒树和杏树梨树。
柿子树黑铁般的枝枝丫丫就像后羿头上黑色的长发弯弯曲曲地喷向高空,把一棵棵柿子树装扮地如同一把一把巨大的绿伞连成了一片如云的青墨。大风吹过,柿子树枝头肥厚深绿闪亮的叶子沙沙作响,意外的是,在风里你还能听到“叮叮咚咚”的铃声,铃声清脆悦耳,就如同铙钹一样在脑子里铮铮作响。
寻声觅其踪迹,铃声来自一棵千年老树笼罩着的一座纪念碑,纪念碑周围的臭蒿长得已经有一人多高了,它显示着这里早已没有了昔日鼎盛的香火,只有在千年老树上筑巢的几只喜鹊终日呢喃聊解着它的寂寞。
纪念碑身高五米,碑身采用的是砖包石,碑身雕砌非常用心讲究,基座和碑身均由当地孔雀山上上等的石料制作而成,通体纯一色的冷青。碑身顶部为四檐流水,顶檐四角各挂一只风铃。风吹铃动,这十里的苍茫就是由这四个风铃打破的。
几经岁月的磨蚀和损毁,碑身的字迹有些已经模糊不清,但碑身正中仍清晰可见《银峰堡陈氏迁徙纪念碑》和“大清康熙十八年”的字样,从而印证了村里八十八岁的陈义泰老人康熙年间立碑的记忆。
几百年了,风没有停过,铃声的歌唱也从没有停过,陈家村的子孙就在这铃声中繁衍生息。铃声里,你能听出陈家村祖上的呐喊,你能看出陈家村祖上的艰辛,更能捕捉到陈家村祖上不灭的魂灵。
面对纪念碑,陈家村的村史编撰主持人陈义烈大惑不解,他问大哥陈义泰:“陈家村和银峰堡是什么关系?陈义泰说:“这有啥奇怪的,‘银峰堡’是官名,‘陈家村’是小名,与人一样,有大名也有小名,咋啥都不懂。”陈义泰一脸的不屑,陈义烈听过顿时拜服在地。
陈义烈已经年过七十,作为一个文化人他总想为这片热土留点什么,他但不知道留什么、怎么留。为此,他专程拜访了高平的文化馆馆长北望先生,北望先生曰:“文化叫人立正、给人以精神滋润。而体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寨价值的,甚至促进其勇往直前、繁荣兴旺的无非是他的文化和历史。当物质基本满足以后,文化精神的追求和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
惊觉了的陈义烈由此便放弃了修桥补路的想法产生了编写村史的计划,用村史来怀念难分难舍的故乡情怀、彰显先辈艰苦创业的业绩,纪录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生存历程,用村史来鼓励后辈继承和发扬先人们的优良品质和高尚人格。陈忠民听闻不甘人后,他也觉得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他积极捐钱捐物捐人,几经努力,50万字的村史如同一部史诗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陈金、陈木、陈火、陈土四兄弟背着露着棉絮破旧的被褥站在金瓮山前狭长的坡地上四顾茫然。出门本来是弟兄五人,老三陈水已经在迁徙的路上染上风寒重症变成了他乡的孤魂野鬼。
洪武元年中秋节,五兄弟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被一条麻绳拴住了五只手拉过黄河来到了渭北的这片不毛之地。
这片不毛之地最缺的就是水。
北望青山连绵,四顾大地苍茫。如果不注意,你很难发现淹没在无边荒草丛中的四兄弟。四兄弟衣衫褴褛,黄瘦的脸上落满了灰尘,胡须和头发比四围的荒草还要乱还要长。
但一群野狼轻易地就嗅到了他们的气息,它们瞪着发绿的眼睛蹲伏在山顶冷冷地看着他们,他们的不远处还平躺着一具白骨。一只野猪带着自己的十几个幼崽在坡低向北边的山沟里奔去,狼群看到它们这才迂回过去放过了他们。
野鸡、野兔、黄鼠、狐狸不时地伸出头看看这群不速之客,还有成群的蚊子、苍蝇疯狂地向他们扑来……
可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断他们的思乡之情。
“昨晚上,我又梦见大槐树、老鹳窝和汾河了,还有大大和妈妈,还有家里的土炕和热被窝。”陈木又哭了。
最小的陈木还不满十三岁,身体异常单薄,说话的声音明显显得稚嫩。陈土听着弟弟的哭诉,也从胸腔里发出了一声沉重地叹息:“我也梦见了他们!”
孤独、无助、恐惧控制了陈木、陈火、陈土。
“哈哈哈哈哈哈!”老大陈金突然纵声大笑。
弟兄三个看着大哥满脸的疑惑不解。
大哥要是疯了,他们更没有依靠了!
“大哥!”三个人紧紧抓住了陈金的手。
“我问你们,我们农民最需要的什么?”陈金笑着问他们。
大哥没疯!
“当然是耕地呀!有了耕地,我们就踏实,我们什么都不怕了。”
“你们看,我们在老家一人平均就一亩三分地。如果我们把这一片荒地开垦出来,估计有多少亩?官府还给我们提供种子农具,还三年不纳粮,这三年我们会积攒多少粮食!那个时候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日子?”
“全部开垦出来,少说也有800亩!我们一人平均就是2百亩地。啊!大哥,我们明白了。”陈金这么一分析,三个人顿时转悲为喜。四兄弟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改变命运的火种熊熊燃烧一下子就淹没了对家乡的思念。
“哈哈哈哈哈哈……”四兄弟的笑声回荡在山谷,回荡在原野,周围的鸟兽被惊吓地仓皇逃离。
陈金从怀里拿出了从老家树上摘的一个皂荚,四兄弟合力挖坑,把种子埋进了黄土里:“等皂荚树长大了,我们要在他四周盖上四间大瓦房。”陈金说,三兄弟使劲地点了点头。
陈金一撅头下去,细碎的黄土散发出了一股子清香。四兄弟手捻黄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夏搭草棚子,冬挖地窝子,四兄弟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日升而出,日落而归,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他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硬是在这片狭长的荒地上开出了百亩良田。
风调雨顺,百亩良田第二年就获得了大丰收。
第三年他们就在幼小的皂荚树周围盖上了四间大瓦房。由于他们都姓陈,官府就把这里登记成了陈家村。
明万历年间,银峰堡巍然屹立在了金瓮山尾脊梁中段高高的台阶上。城堡占地五十余亩,城顶宽约一丈,城内巷道相互连通四通八达。城门楼高约三丈,门洞宽约两丈,两扇正门铆钉着狰狞虎头大铁环。
宗族祠堂同时建在城外东南角,四兄弟的画像被高高地供奉在了祠堂北墙的最高处,孝子贤孙整整齐齐地跪拜在他们面前。
鸣炮奏乐、献礼上贡、上香烧纸,祭拜祖宗的仪式庄严而肃穆。
另外,城外西南角还建了一座戏楼。每逢佳节,陈家村必请有名的戏班子在戏楼上演绎一回。
同治年间发生回乱,高平县400余堡完固者百不存一,幸存下来的十个村寨,陈家村赫然在列。据说陈家村幸存的真实原因是陈家村人多行仁义。从此陈家村有了第三个名字“仁义村”。
小说《中秋见月》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