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兵家常事
自得知武元衡被刺身亡,裴度重伤后,李纯就陷入了无尽悲痛之中。
自元和九年,前宰相李吉甫逝世后,武元衡被任命为宰相,裴度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二人鼎力协助李纯讨伐淮西。
殊不知,这一下,武元衡身死,裴度重伤,李纯不由悲从中来。
突然,李纯似乎想起了什么,叫来王守澄:“速速去太医院,命太医速速用朕的宝药给裴爱卿治疗,务必救活裴爱卿。”
王守澄立马安排小宦官去传旨。
李纯在默默的等待政事堂的方略。
王守澄送来早餐和当日汇总的内卫密报,李纯接过密报,示意王守澄将早餐撤走。
李纯拆开漆封,发现是淮西来的密报,不由打起精神,仔细阅读起来,密报阅读一半,李纯悲伤苍白的脸色终于有了一点点红润。
原来,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于元和十年五月二十六日与淮西在洄曲发生大战,唐军大获全胜。
内卫密报称,李光颜于临颍及南顿接连击破淮西军后,在洄曲与淮西军对峙三个月,双方虽互有交锋,但唐军败多胜少。二十六日清晨,淮西大将凌朝江、董重质率三万淮西军进攻洄曲,李光颜得知后,率唐军列阵迎敌,却严令唐军不可擅自出战,并下令烧毁营寨,以表背水一战之决心。
待淮西军列阵未稳之时,李光颜亲率十数名亲卫重骑直冲淮西军大营。
淮西兵顿时箭如雨下,奈何李光颜与亲卫均来自均河曲稽胡阿跌部,自幼弓马娴熟,更是跟随李光颜征战沙场多年,配合娴熟,加之人马具甲,硬是顶着箭雨冲入淮西兵大阵,往来冲阵三次,如入无人之境,杀得淮西军人心慌乱,更是无法列阵,眼睁睁看着李光颜率骑士冲回本阵。
当李光颜归阵后,众将发现,李光颜与亲卫重甲上全是箭羽,整个人都如刺猬一般,众将骇然。
李光颜次子李扶元急忙查看父亲是否受伤,并请求李光颜不要再以一军统帅身份亲自陷阵,但被李光颜呵斥开来。
“众将士,淮西兵战意已丧,正是我等荡平叛逆之时,各位随我杀敌。”
李光颜高举马槊,深寒的槊锋直指淮西军大阵。
李光颜话音未落,李扶元已第一个纵马冲出,手挺马槊,如一柄尖刀扎向淮西军。
李光颜望着儿子的背影,略微微笑颔首,随后带领大军紧随其后。
淮西将领也正好发动进攻,两股洪流瞬间撞在一起。
此役,叛军彻底溃败,死伤数千人。
李纯阅罢密报,忍不住赞叹:“李光颜,真乃虎将也,武爱卿、裴爱卿真有识人之明也!得此大捷,朕的底气更足了。”
原来,自去年朝廷发动对淮西的战争后,朝廷虽发十六道兵讨伐,但除了李光颜军外,均无战果。
四月,裴度奉旨赴前线宣慰,五月返京后,向李纯大力推荐李光颜,并称李光颜谋勇兼备,他日破淮西,必有此将功劳。
殊不知,裴度返京不到半月,李光颜便已大破淮西兵。
想到此,李纯不由想起生死未卜的裴度来,心里顿生亲临裴府探视的想法。同时,又不由想起三月的那场大败。
元和十年正月,淮西吴元济纵兵侵掠至东都。二十七日,李纯制削吴元济官爵,命招抚使严绶率十六道兵马进讨。
严绶率兵小败淮西军后,不听谋士之言,认为淮西之乱弹指可平,便放松了警惕,却不知淮西军在大将董重质带领下,乘夜还军,袭击了严绶大营。
二月二日,严绶军败于磁丘,死伤数千人,严绶不得不退守唐州。
此役之后,严绶仿佛被吓破了胆,再也不敢出城与淮西军一战。
李纯将内卫密报交给王守澄,由王守澄将密报放入专门的密报档案室内。
李纯走出宣政殿,清晨的阳光并不刺眼,但李纯仍是眯起了双眼。
王守澄放好密报,悄无声息的走到李纯身后:“圣人,您还是用点膳吧。”
李纯没有回头,望向靖安坊的方向:“不吃了,武相国去了,朕着实吃不下。”
话音一转,李纯又有了新的安排:“大伴,咱们去一趟裴度府吧,朕着实放心不下,想去看看他。”
王守澄轻声提醒:“圣人,此时陛下去裴度府,裴府必然接驾,恐不利于裴大人的救治。”
李纯叹了口气,没有继续说话。
此时,政事堂,各位宰相也接到了中书舍人韩愈递呈的李光颜的捷报奏章。
李光颜在奏章中详细客观的描述了时曲大战的经过,并没有过多强调自己的作用,更多的是讲述了将士如何用命。
几位宰相相互传阅后,由李逢吉率先开口:“诸位,宣武节度使李光颜于时曲大败淮西军三万,此乃朝廷讨淮西以来,最为重大的胜利,此乃天大的好事啊。”
众宰辅均点头称是,张弘靖忍不住开口道:“可惜武相国没有看到这份捷报啊,武相国力主讨伐淮西叛军,一年多的筹划与努力,可惜却没能见到捷报。”
听闻张弘靖言,众宰相默不出声,不管是主和派还是主战派,想到一年多朝夕相处的武元衡一夜间身首异处,均感慨良多。
担任记录的中书舍人韩愈提醒:“诸位大人,是否将捷报即刻送入宫中?”
众宰相才回过神来,立刻安排得力人手誊录副本后,将捷报原件送入大明宫。
捷报带来的喜悦本来可以持久,但目前确实短暂的,摆在众位宰相面前的是如何拟订方略,如何处理武元衡被刺身亡案。
虽然已安排金吾卫全城戒严,并暗中搜捕刺客,但总得有个具体可行的方略不是?不然,想在诺大长安城抓捕些许刺客,岂不难如登天。
但是,众宰相对于如何处理后续事宜,却有不同的意见。
张弘靖身为刑部尚书,首先表态,身为需要抓住凶手,明正典刑,并竭力挖出幕后指使者,将幕后指使者绳之于法。
其实,在讨伐淮西的紧要关头,主战派核心武元衡、裴度却当街被刺,不用过多怀疑,杀手肯定与淮西战事脱不了干系。
只是,朝廷两年前讨伐承藩镇失败,朝廷威严和实力俱损,李纯又坚持以武力扫平藩镇,才不得已调主战派武元衡回长安主持大局。
一年前,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立留后,请朝廷封其为淮西节度使,朝廷不允。吴元济怀恨在心,发动叛乱,率军逼近东都,朝廷于是发动讨伐淮西的战争。
战争打至今日,除李光颜部外,其余十五道大军畏战不前,反倒丧师失城,助长了淮西的嚣张气焰。
宰相李逢吉、郑絪认为,当前只需要捉拿到凶手即可,无需深挖背后的指使者,否则将置朝廷于两难之间。
如果指使者是淮西,将更加助长淮西叛军的气焰。
如果指使者是成德或者淄青等其他藩镇,朝廷是发兵讨伐还是置之不问?
万一指使者不是藩镇,朝廷宰相当街被刺,又该如何自处?
宰相李夷简认为朝廷应当隐瞒武元衡被刺杀身亡的真相,只说武元衡暴毙而亡,以免引起人心浮动。
总之,几位宰相争论了两个时辰,也没能形成统一的方略来,不得已,只能召集六部侍郎以上、大理寺卿、鸿胪寺卿等各部寺主官议政。
政事堂不大,各部寺官员到后更是显得拥挤。
此时的大唐真正的掌权阶级正在激烈的争论,讨论着如何处理宰相被刺案。
中书舍人韩愈作为记录官,按照他的理解和记录。他发现,朝廷绝大部分官员已经被刺客的狠辣手段吓破了胆,均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切不可激怒刺客,以防刺客作出更极端的事情。
当然了,所谓的更极端的事无非是继续刺杀官员。
这些大臣,打心里已经认定刺客与淮西必然有关系。
韩愈内心是十分鄙夷这些官员的,但也不得不对另一小部分官员发出由衷敬佩。
以大理寺、刑部为代表的少部分官员主张以雷霆手段即刻缉拿凶手,严惩凶手。
奈何主和的大臣占据多数,以前骑墙的一派也彻底被吓破胆,转为了主和派,最终,主战派缉拿凶手的声音被压制了。
最终,经过大臣议政,终于赶在午时前形成了方略,方略由韩愈起草,大意主要有:
一、朝廷暂不披露武元衡被刺身亡的真相,只说是暴毙而亡。
二、长安内紧外松,加强对皇宫和大臣办公寮署的保护,对从四品以上官员加派金吾卫保护。
三、暂停对淮西的用兵,对李光颜就地免职。
四、朝廷封吴元济为淮西节度使,统领淮西藩镇。
五、朝廷下旨,封赏成德和青淄节度使,多赏赐金银财宝。
六、着金吾卫全城秘密搜捕刺客。
韩愈文采斐然,但内心却说不出的悲酸。
大臣议政时,长安城北门,一队西域商队缓缓出了城,商队很长,光是骆驼就有上百匹,商队主人是个典型的西域汉子。
经城门署检查货物和户籍后,商队顺利出了城。
“大人,我等回去如何回复大帅?”
“就说任务完成即可,不要多想。”
“这…”
“就这么说!”
“是”
商队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地平线,谁也没有关注,几名商队苦力悄悄的离开了商队。
白居易守在政事堂门口,见到好友韩愈出来,赶紧迎上去,也不客气,拉住韩愈的袖子:“韩兄,政事堂怎么说?”
韩愈没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韩兄,你的意思是…”白居易面露惊讶。
韩愈点点头。
“当朝宰相当街遇刺身亡,政事堂居然想大事化小?这群大臣目光如此短浅?鼠目寸光矣!”白居易悲愤无比。
韩愈终于开口:“乐天贤弟,你是目睹武相国被刺的目击者,你可曾看清刺客模样?”
白居易摇头:“我当时见武相国身亡,悲痛不已,着急夺回相国头颅,未认真查看刺客样貌。不过,刺客武艺很高,不低于三品之境,枪法大开大合,应该走的是军中路子。”
“三品?”韩愈确认一下,见白居易点头,韩愈也就不再继续问。
韩愈略一沉思:“如此说来,刺客恐怕真的是藩镇来的,就不知是淮西、成德、淄青哪一处的了?”
“成德、淄青、淮西三镇向来同气连枝,不管哪一镇派的,三镇都脱不了干系。”白居易恨恨道。
韩愈点点头,没有反驳。
白居易眼见政事堂有人出来,对韩愈一拱手:“韩兄,小弟告辞。”说罢转身就走。
韩愈紧赶一步,拉住白居易,轻声提醒:“在这关键时刻,贤弟切不可鲁莽,做出其他事情来。”
“知道了。”白居易点头称是,快步离开。
韩愈见白居易答应的爽快,有心再说几句,奈何白居易已离开,也转身回了政事堂。
大理司直武翊黄带着手下评事登上矮山,武翊黄望着山下密密麻麻的粮仓以及部分被烧毁的粮仓,武翊黄忍不住惋惜道:“众位兄弟,此番我等奉命来此,一定要将事情原委查清,狗则我等将无颜面对圣人以及前线十数万将士。”
众人闻言,点头称是,随机散开,在矮山上寻找线索,云晖见武翊黄神色憔悴,问道:“大人,您最近没有休息好吗?要不您去休息下,这里由我和黄大人盯着就是。”
武翊黄没有将梦到武元衡的事情说出来,摇摇头道:“我没事,可能是水土不太服,倒是失眠,走呗,我们去前面看。”说罢,率先向前面的密林走去。
云晖见状,赶紧跟上,低声道:“大人,你说,这好好的转运院,怎么会失火呢?难不成是自燃?”
武翊黄笑着反问道:“云大人,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