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市小说很火爆,这本苦命的人就写的非常精彩,作者是水落云,主角是张春玲余有龙,讲述了:这是一本乡土小说,用真实的笔触来写人性的荒谬,每一个农村长大的人都会经历的事,展现农村的这段往事,时间跨度很大,四五十年代至今,这个村里人们的愚昧,人性的自私,人性的残酷,人们命运的走向,家庭的悲欢离
第10章 农村拜年的风俗
新春的气息笼逐渐在这片大地,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人们还没有入睡都在等着新年的来临,尤其是小孩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换上了新装。
村里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红光满面,除了街上和田野里的树木一片凋零以外,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村里过年的习俗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从老一辈开始多少年都很难改变,人们也不希望有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思维依然根深蒂固在每个人心里。
初一这一天是村民互相拜年的日子,连余靠谁都换上了新衣服,往年他可是丝毫不在乎穿着的,他也给媳妇买了身新衣服,巷子里都挂上了灯笼,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了崭新的春联。
村里的习俗拜年的时间点都是上午半天,过了中午12点以后就不再拜年了。
一般拜年都是家里兄弟们相伴而去,没结婚的女人可以不拜年,而女人出门拜年也只是走走街坊邻居或者关系好的几家,并不像男人走得很远,秀云给春玲拜了个年,虽然是同辈,但是春玲是嫂子,然后春玲和秀云会给巧凤拜了个年,她也是嫂子辈分。
拜年并不是鞠躬或者双手握拳祝福,那是城里人的习俗,村里人都是要磕头的,实在一点的人会双膝跪倒,额头碰地,敷衍一点的人就是单膝着地走个过场。
被拜年的长辈面对拜年的晚辈儿,要及时地伸出双手把对方搀起,然后要给对方烟,瓜子,糖,并说些客套话,最常说的客套话就是:别走了在这吃午饭吧,就是挨得再近邻居也得这样说,这话不能答应,因为这就是客套话,如果你挺实在答应了,可就让对方难堪了。
而且村里拜年是辈分和年龄结合,哪怕80岁的人辈分还没有20岁的孩子辈分大,这个孩子也不会给他拜年,辈分大岁数小的人也很少拜年,这和岁数大辈分小很少拜年一个道理。
余靠谁辈分小,他也只去比自己岁数大的人家拜年,像余庆山,余运胡,余满兴都比他辈分大,可是他比他们岁数大,所以不能给他们拜年,也容易折寿。
如果拜年的人们在街上碰到了,并且互相熟悉也没有矛盾也不生分的情况下,辈分低的要向辈分高的的在街上磕头,这样做主要为省事,省的再去家里了。
农村拜年就是这样,有的人缘好的要把全村挨家挨户都走遍。大家互相走动也是联络感情的桥梁,以往喜欢开玩笑的甚至破口大骂的这些人,在过年期间都会管好自己的嘴,尤其是余靠谁,过年期间他不说脏话,但是铁匠余云胡过年期间还是会骂老婆,他这口无遮拦的毛病让巷子里的人很讨厌他。
初一上午这半天村民之间基本上就拜完年了,大家也都互相走到了,很少会在初三或者初五这天拜年的。
大年初二这天,一般是女方带着丈夫回娘家走亲戚的日子,这一天村民就开始了走亲访友了,亲戚之间互相拜年也是不能超过中午十二点。如果亲戚多这一天走不完的话,那时间也是充裕的,大家可以选择初四、初六、最晚到初八这些天也都是可以拜年的。
一般来说初二这天如果自己家已经有了女儿并且出嫁,那么都是先招待自己女儿女婿,然后等初四或者初六了再回自己娘家拜年。
还有村里有一个风俗就是如果在今年自己家里发生了白事,那么三年之内是不用拜年的,无论亲戚之间还是朋友都不用拜年,这三年算作是守孝吧,大家伙都理解这个习俗,相互之间不会挑理,反而如果忘了这个习俗,三年期限没过就去给对方拜年的话,会闹笑话,被拜年的人家会生气,甚至有可能把你撵出来。
这三年之内不能贴春联,不能挂灯笼,不能见红,其实这样也满足了一些穷人的想法,因为这样过年的时候少了很多开销,省了很多事情,心里也会觉得很轻松。
反正这是村里约定俗成的风俗,无论是谁都不能跳出这个圈子,都是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
春玲在初二这天会和丈夫于庆林去看望哥哥张树森,虽然爹娘都去世了,可以不用去娘家,只需要给哥哥拜个年就行,但是春玲心疼哥哥,两口子带上一些鸡蛋、米、面、油,满当当的东西,中午春玲还亲自做饭。
过年这阵张树森把糊好的花圈藏在屋子里面,过年肯不能见这个,要不然就闹了大笑话了。妹妹香玲也就是提点东西来给哥哥拜完年就走了,尤其是香玲的丈夫张长云他看不惯自己的这个大舅哥。
老实的春玲两口子在哥哥家里忙里忙外的,张树森花钱大手大脚,自然给几个外甥的红包也不小,他给了春玲的四个孩子一个人十块钱,十块钱可不少了。春玲又给孩子们要了过来给哥哥:太多了,你拿着吧,给他们一块钱就行了。
看你不懂事,这是给俺外甥了,你啥也不懂,这个是压岁钱不能往回要。张树森不满的指责着妹妹,他坚决不要钱。
余靠谁不用跟媳妇回娘家,因为疯芸根本记不住家的路,再说他怕回去了事多,余靠谁的小心眼大家都明白,他就是怕疯芸到了家不跟他来了,就是她愿意,自己的岳父岳母肯定不同意,想到这里每年余靠谁都不带疯芸回家,虽然他知道她的家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