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善的小说清官册火爆上线,主角是施世纶黄天霸,主要讲述了:此书内容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施世纶办案的故事。 施世纶正直无私,不畏强暴,经常棚艮私访,敢同权贵斗争,为百姓平反冤案。他在黄天霸、赵璧等人协助下,打击贪官豪强,包括王公、贝勒、皇亲国戚,惩处地痞流氓,缉
第1章 祝寿
《清官册》1
冀善
这是一本能让人上瘾的书,幽默风趣,热闹极了。此书内容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施世纶办案的故事。 施世纶正直无私,不畏强暴,经常棚艮私访,敢同权贵斗争,为百姓平反冤案。他在黄天霸、赵壁等人协助下,打击贪官豪强,包括王公、贝勒、皇亲国戚,惩处地痞流氓,缉拿杀人凶犯,通过对传统评书《施公案》的重新演绎,增加了很多新编故事,让人深思,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书中的内容幽默风趣,引人发笑。
康熙四十三年,康熙大帝玄烨迎来他五十岁的华诞。华诞呐就是大寿,举国上下隆重祝贺。说这话在去年开春的时候,内务府就着手准备了,颁发通知,晓谕天下,利用康熙大帝五十大寿的机会,颂扬康熙大帝的文治武功。
咱就这么说吧,康熙皇帝是亘古一帝呀,又叫康熙大帝,文治武功达到了极致,适逢太平盛世,大家能不颂扬吗?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尤其是皇上过生日,那跟一般般的人家能一样吗?一般般的一家人凑一块,找个不错的饭馆,搓一顿,送个蛋糕,点个蜡烛,唱个生日歌,完了。要是皇帝陛下过生日,那叫天子,富有四海,贵为天子,说一不二,人中之王,尤其是封建年代,那可了不得。
就拿去年来说,外府的都府县道听说四十三年皇帝五十大寿,得怎么打溜须呀,搜罗珍珠财宝,稀世古玩,投其所好,早就着手准备上了,本人亲自到北京来祝贺,有事实在走不开的,有病的,也得派特殊代表去。就连西藏的活佛喇嘛班禅达赖远隔万里都赶到北京。蒙古的亲王郡王,长白山的八大铁帽子王爷,盛京留守的人员,公伯王侯,朝朗驸马,贝勒贝子,亲王郡王,那就多如牛毛了,特别是京里的官员,九卿科道,四道衙门,五府六部,大学士,往下来说,文武官员,忙的手脚不停,咱不多说了,因为太隆重了。
到了华诞这一天,北京城到处祝贺,到处彩旗飘扬,到处花团锦簇,到处笑语欢声,到处颂扬玄烨皇帝文治武功,那么康熙帝在正日子这天,盛装出席,首先接待各个王子,然后又接待各国来的代表,那时候虽然门户开放,有些地方还是经商的,所以其他各国闻着风儿了,也想到天国开开眼,所以送来不少的奇珍异宝,康熙对他们高看一眼,亲自接待。
上午,康熙帝到了泰和宝殿,接受百官朝贺。到了下午,由大学士明珠,索额图,张廷玉等陪着参观文武百官进献的礼品。你说那礼品还用我说呀,都是稀世珍宝,可以说是珠光宝气,就康熙皇帝没见过的东西多的是。
张廷玉等人陪着,给介绍,这叫什么什么,谁谁谁进献的,有什么功效。您再看这颗珠子,这叫南珠,比东珠还珍贵,产在南海南南海岸紫竹林勒怯山,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康熙帝一看,真是光彩夺目,心里喜欢。国外的人进献的都是小玩意,西洋八宝,转心螺丝,八音盒,上了弦,叮叮当,叮叮当带音乐声的,没有人操纵着,能唱能跳,康熙帝大喜,什么座钟,怀表,琳琅满目。
把康熙帝累的,晚上床都上不去。到了第二天,祝贺继续进行,到处都在摆宴,到处都在碰杯,到处都在颂扬皇帝,对于康熙来说,这些东西司空见惯,你说哪个当他的面,不得颂扬,就是错了也是对,对了更对,所以他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也就是逢场作戏。但是康熙帝有个最大的特点,爱惜文学,沾文字边的,特别感兴趣。那还用问吗,除了那些奇珍异宝外,送字画,扇子面,对联,文章,也不在少数。就在文华殿陈列,经过筛选在这展览。康熙亲自赶往文华殿,龙目预览。
百官陪伴,到这偷眼一看,康熙帝脸上乐呵呵的。看谁字写的不错,烟灰柳照,点点如桃,撇撇如刀,什么狂草什么隶书,他对这个颇有研究,所以,两个时辰也没离开文华殿,看来看去,看去看来,突然在后边,他发现一幅字,他就站住了,百官也站住了。康熙帝隆目光一看,两句话,上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落款,仨字:施世伦。姓施叫世伦。哎吆,康熙脸沉着,他一看就知道了,这话谁说的,唐朝的贤相魏征说的,建议李世民的。康熙那么有学问,能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
说当初唐二主李世民坐殿之后,虚心像文武百官请教。犯颜直言的就是魏征,有时候争的脸红脖子粗,但李世民虚心接受,他问过魏征,怎么才能做个明君,怎么才是昏君。魏征直言不讳,陛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那个意思,不能听一个人的,不能听片面之词,得多方面了解情况,这样你才能明白,老听颂扬之词,老歌功颂德,一点反面意见也没有,那不等暗还等什么呢。发现不了阴暗面,找不出毛病来。所以魏征说了这几句话,李世民牢记在心,历史上都有记载,历代君王在读书的时候都读过这一条。
康熙能没读过吗?但他愣什么呢?满文华殿充满了阿谀之词,什么亘古一帝,四海昌平,万民乐业,江山一统等等都是颂扬之词。唯独这施世伦写了这么两句话,好像跟着华诞没什么关系,实质上绝对有关系,所以康熙帝在这驻足不前,沉思半晌。
大学士明珠在旁边站着呢,明珠一看,心里害怕呀,心说怎么搞得,这谁呀?怎么把这画挂这了?皇上生气了吧,大喜的日子叫他给冲了,这还了得吗?他有点冒汗,但是又不敢说别的。就见康熙帝思谋良久,转头问明珠:
“卿家,施世伦何许人也?”
“陛下,据微臣所知,施世伦是靖海侯施琅的三公子”
“哦,是施琅的儿子?”
“一点不错”
“官居何职”
“据微臣所知,他是无职的白人,头上没有官职,没有功名”
“哦”
没有官职就不能敬贺吗?那也不是,他爸爸是靖海侯啊,沾他爸爸的光,所以把字也挂这了。
“传旨,宣施琅见我”
“ 传旨……宣施琅。”
时间不大,施琅是端带撩袍气喘吁吁,有个太监跟他交了底了。
“侯爷,小心呐,皇上在文华殿看字的时候,发现你儿子写的字,那脸木讷讷的,连点笑模样都没有,寻根问底,问到你这来了,等着你去答对去呢,小心着。”
“是是是”
施琅那心跳成一个了,伴君如伴虎,皇上嘴角一歪歪,什么侯爷王爷,全要身家性命也许都保不住啊。施琅为官多年,能不懂这个嘛。因此小跑来到文华殿,一看百官都在,施琅匍匐在地。
“微臣施琅,叩拜万岁”
康熙看了看施琅。
“卿平身免礼”
“谢主隆恩”
施琅站起来,止不住的挥汗呐,心里直敲鼓,不知道下文怎么回事。但是偷眼一看,康熙不像动怒生气的样,但是很认真。
“施琅”
“微臣在”
“这施世伦是你儿子吗”
“是我的小犬子,排行在三”
“你几个儿子”
“我一共三个儿子”
“都在北京吗”
“长子现在是户部主事,名叫施世华。次子叫施世真,六岁那年就夭折了。皇上问的这个是老三,今年二十有二,在北京呢”
“哦?好啊,你看看,这福字就是他进献给朕的,朕非常喜欢,好,写的好,说的好,在朕千秋吉日之时,给我敲一下警钟,跟别人截然不同啊,我倒想见见这个施世伦,这样吧,今日太晚了,明日,你带着施世伦赶奔乾清宫去见朕”
“谢主隆恩,万万岁”
康熙不说了,接着观看。施琅也退下来了,这参观着咱不说,施琅回府了。
到府里,夫人一看,侯爷气色不正,非常关心,就问:
“老爷,为皇上的华诞您累坏了吧?”
“唉,不不不,惹祸了”
“啊,祸从何来”
“哎,是这么这么回事”
施琅把经过说了一遍。
“呀,老三怎么干这事呢?老爷,听您刚才介绍,明日皇帝在乾清宫见你们父子,未必是坏事了,也许事件好事”
“不见得,不见得啊,哎,你说这老三,净给我捅娄子,为他就不省心呐,去去,去把三公子给我找来”
时间不大,把三公子叫来了,就是这个施世伦,来到屋里拜见了父母,垂手站在了一旁,一看爹和娘脸色都不正,施世伦就问:
“父亲,把儿叫来,有何训示”
“我说世伦啊,你给皇上献了一副字?”
“对啊”
“惹祸了,你呀你呀”
把经过说了一遍。施世伦毫不紧张。
“哈哈,爹,你看您那么肯定,你想皇上要见怪,嘴角一歪歪,早把我绑起来掉脑袋了,何必还明天赶奔乾清宫啊,费那事干嘛呀,还得让您领着我去,此中必有原因,爹爹不用精神过敏,不会有事的”
对呀,施琅一听儿子分析的有道理,何必费那些事呢,皇上举手之劳啊,把他杀了,把我官撸了,那还费劲啊,还等明天干嘛,但愿如此吧,咱就这么说吧,一夜无话。
等到次日爷俩吃完早餐,换好朝服赶奔乾清宫。施琅是侯爷,朝中补褂,是有品级有规定的。施世伦是无职的白人,只好是青衣小帽,比较干净而已,在外头侯着。
吃完午饭了,皇上睡一觉,比较精神,这才叫梁公公,也就是梁九功太监,宣旨,把他们爷俩带进宫里,施琅在前,施世伦在后,来到里面,往上叩头。偷眼一看,皇帝穿着一身便装,康熙是满面春风。
“二卿免礼”
“谢主隆恩”
“施琅啊,这就是你的三公子施世伦?”
“不才,正是犬子,世伦,还不叩拜圣驾”
“小臣叩拜吾皇万岁万万岁”
康熙抻着脖子往下一瞅,噗嗤一声乐了。要不是这么多太监在旁边看着,康熙能乐出音儿来,心说:挺好个孩子,怎么长糟芥了呢。怎么这么难看呢?嗯?近前来叫朕仔细观看。离得近点,好好对对光,找找焦距。
一看这三公子施世伦,个不矮,但他是个罗锅,这一罗锅,显得人就矮了,前鸡胸后罗锅,左肩膀高,右肩膀低,高肩膀显得胳膊短,低肩膀显得胳膊长。往前一走,发现还是个坡子,坡子就是踮脚,一走一瘸,一走一颤。挺长个脸还是扁扁嘴,跟鸭子差不多少,满脸都是麻子,密密麻麻的。在往头上一看,要说是爆花秃,还不是那样,星星点点的还有几根头发,就是个秃子。简直是其貌不扬,丑陋至极呀。你要是对他没印象,这一看就记住了,反胃,穿的倒挺干净利索。
康熙不是一般的人,能和一般人那眼光似的那么俗气吗?什么你长得溜光水滑就看上你,你长的其貌不扬就小瞧你。那是一般的俗人,康熙觉得好笑,好奇,尤其在乾清宫,君臣对话不受拘束。他很关切的问施琅。施琅为大清立下了血汗战功,收复台湾,做出最大的贡献,所以功劳非常高,现在被封为靖海侯。康熙对他另眼看待,那他不当外人。所以很关切的问施琅:
“卿家,你这三公子为何是个残疾人?”
这一问,施琅扑通跪下了,眼圈发红,要哭。
“别激动,慢慢说”
“回陛下,此子命苦啊,我跟陛下说过,我有三儿子,大儿子一直不跟在我身边,住在北京,各个方面一直都挺好,他是个有福的人。二儿子六岁夭折了。就剩这个老三,当初他母亲带着他四个月就跟我转战南北,陛下深知,那时候收复台湾,战火连天,一天不定转移多少个地方,吃不得吃,喝不得个,孩子从小就受了惊吓,发了高烧。有一次,我在溃退之时,未加谨慎,把孩子丢在战场,等我再找到时,孩子摔坏了,变成了现在的畸形,把脊椎骨摔折了,故此,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前鸡胸,后罗锅。再说从小也没人那么精心照顾他,后来还得了天花,留下一脸麻子”
哦!康熙听完了,心里不是滋味,施琅说的一点不假,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可以说是渴饮刀头血,夜卧马鞍桥,出生入死,连家都顾不上,所以孩子才这样。我欠人家的呀,欠施家父子的情啊,所以另眼看待施家父子。特别同情施世伦的遭遇,听完了连连点头。问施世伦:
“今年多大了?”
“小臣今年22”
“成家否?”
“尚未成家”
谁嫁给啊!就这模样,另外施世伦爹是侯爷,有钱,花钱买媳妇也有的是,但是施世伦下定决心了,没能耐不娶媳妇,宁愿打一辈子光棍。保媒的也有,不干。
皇上一问,照实回答。
皇上心一动:将来这事就得我管呐,不管谁家女孩,只要是朕相中的,朕就给做主了,绝对得对的起施家父子!绝不能寒了施家父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