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酱
好看的文学小说书评分享

平凡的年代“我”王红免费阅读

亚龙湾雨的小说平凡的年代火爆上线,主角是“我”王红,主要讲述了:80年代时期,有一位农村男青年,由于痴迷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女演员王芳,理想中要寻找一位和王芳长得一模一样的对象。当时农村晚上流行放电影,只要听到那个村晚上放《英雄儿女》的电影,那怕路途有多遥远,无论

平凡的年代“我”王红免费阅读

第8章 二伯(一)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爷爷辈有几个老读书人。

我爷爷是个村上唯一读过书,能识几个字的老人,他脾气直爽,性格古怪,从来都不接受任何人的意见,也不听任何人的话。爷爷就是天大我大,再没有什么比他更大,爷爷就是唯我独尊的老大。

既不下田劳动干活,也不在家做家务,天天在家里闲事情多。

爷爷老是埋怨母亲这顿散饭没有做香,那顿鱼鱼饭没有油盐,有点欠火候,吃起来不入味。可以说每天的饭都不合爷爷的口味。

“爷爷真难伺候!这不合适,那也不合适。”妈妈唉声叹气地说。

爷爷已经老了,如同夕阳西下的太阳,也许爷爷活过今年就没有明年了,说什么占地方的话,让我们听了生气的话,只是我们都习以为常,不

斤斤计较罢了。妈妈也就处处让着爷爷。

所以家里人都不再指望爷爷劳动干活。身体能健健康康,多活几年,也就不错啊!

爷爷有几位朋友,脾气很相投,聊天也能聊到一起。他们常常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晒太阳,接着就说古论今,谈天说地。

围来一群孩子大人,认真听他们神神秘秘的讨论话题。

围观的人当中也有我二伯,二伯算是他们中间最有文化知识的人了,因为二伯是我们牛蹄弯的民办老师。

教着我们牛蹄弯和野雀弯两个村的十个学生,其中男生八人,女生两人。

其余的孩子都不爱上学,女孩子在家里帮母亲干家务活,男孩子跟爷爷一起放牛羊。

二伯教我们小学的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课程,学校里就他一个老师,所有的课堂他都包干了。

二伯也是个好奇心强的人,闲着没事干也来听听父辈们一起聊天的话题,凑凑热闹,开开眼界。

爷爷辈在一起,神神秘秘地说:“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电灯电话,楼上楼下。”

“这是天机,天机不可泄露啊!”爷爷提高嗓门自信地说。

这句话并且就成了对旁边听他们聊天的人的一句口头禅。

我心里想,哪有这样的好事?到现在牛蹄弯家家户户点着煤油灯来照亮,把屋子里熏得黑不溜球。满鼻子吸进去的黑烟,吐出的痰里面都黑糊糊的。

每家每户养着一头老黄牛,院子周围全是牛粪,牛粪味浓浓地熏陶着我们,就连穿的衣服味道也一个味。

我们都是牛粪堆里长大的孩子,更不要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了”。简直是海市蜃楼,痴人说梦。

我带着鄙夷的目光,不屑地望了他们一眼。心里嘀咕着,这群棺材禳穰,真是胡说八道呢,哪儿有那么好的事,肚子填饱就不错了,别痴心妄想!

如果我不要看在我爷爷的面子上去尊重他们,早就和他们争论起来。

二伯是个牛蹄弯村的民办老师,也是学校的校长,一身兼两职。每月15元的乡村代课补助。

每天给学生认真上课,上完课,晚上还要去生产队长那儿记当天上班的劳动工分。

并且还利用节假日,给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养家糊口。当时的农业社是按劳分配,多挣点工分,到年底,多点分红。

一家八口需要柴米油盐,清淡的生活要填饱肚子,那是不可能的,时有孩子饿着向二妈叫唤要酸菜包谷面馍馍的声音。

八个孩子为了一个酸菜玉米面馍馍,撕扯抢夺,家里一天到晚都是孩子在哭在叫。哄乖了儿子女子又哭闹,家里一天到晚乌烟瘴气。生活怎么能平静下来呢!

二伯一家日子过得十分清贫,二伯艰难地养活着一家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着一次巨大的变化。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下海潮随之而来。就是当时国家公职人员因每月发的工资少,满足不了个人太高的消费愿望。

单位相对有一些工作能力强的人,辞掉单位的铁饭碗工作,在北京、上海或广州等地去创业,或者做生意挣大钱。

一年半载在银行存一万元左右,收入已经不错了,被当地人投来羡慕的眼光,美其名曰:“万元户”。“万元户”就是年收入达到一万元的意思。

如果与现在相比,当时的人民币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几百万,当时有个“万元户”羡慕吗!吃惊吗!

爷爷们在一起又说:“”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是好猫,一切向钱看。”

我忍不住嘲笑“嘿、嘿嘿嘿”,在当时说出这样的话来,对于年小不经事的我来认为,确实是感觉到这帮爷爷辈说的有点太玄乎了。

猫就是吃老鼠的,牛蹄弯老鼠这么多,晚上睡觉的时候,老鼠跑到我们家土坑上,把我的耳朵都给撕破了,到现在疼着,还流血呢!猫怎么就拉不住老鼠?

可是到后来的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只不过有言外之意,寓意深刻罢了。

不过我还是挺佩服爷爷们说的话,的确话中有话。

每年春节过后,农村男男女女就向大城市大量涌入。

尤其是当时贫穷落后的山村里,一家就有七八个劳动力,除了在家务农,多余的劳动力在家闲散着,派不上用场。

闲散人员一天游手好闲,偶尔有一些大小伙子干起偷鸡摸狗的事。

听有这么个挣钱的好事,他们都偷偷打问起消息来,看有没有这样的好事,发生在牛蹄弯!

其实当时社会已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祖国人们的心中。新中国开始出现了第一次打工潮,打工的人潮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动起来。

有胆子大的都已经呼朋引伴,结伴同行,去北上广打工谋生去了。

牛蹄弯村上已经有外出打工的好多好多的男男女女。

刚过完年,陇原汽车站、火车站的人猛一下增多起来。

农村各地的人向车站匆匆忙忙走去,出现一大帮背着男孩抱着女孩的打工人流。

甚至当时连火车票都一票难求啊!

火车站挤满黑压压的人群,吵闹声如开锅的沸水,犹如闷雷吼着,摩肩接踵,把车站围得水泄不通。

他们坐上去往各地城市的火车,带着美好的理想出发了。

好一个大个赶时髦的年代啊!

一天,二伯高烧不退,不能给学生和往常一样去上课,二伯早上没有来学校给我们上课。

中午放学后 我和邻家二娃探头探脑去二伯家看望二伯。

我俩你推我让走进去,一进门,看到二伯把头顶到土墙壁上,来回摆动,不住地呻吟。我大声问:“二伯老师,您怎么了?”二婶说:

继续阅读